第11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考古遗址公园:
让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两全其美
单霁翔
在陕西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游人还可参观唐大明宫微缩景观,领略昔日盛唐大明宫的风采。

前段时间,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的消息使“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保存文化记忆”的话题再次受到关注。一面是不断加快的城市发展,一面是无法再生的文化遗产,如何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近年来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的推进为我们展示了一条充满启发意义的新路径:跳出“就保护而保护”的狭义理念,追求“文物保护、弘扬文化、促进发展、改善民生”。

大遗址保护是“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力度最大、惠及民生最广泛的一项创新性工程。目前,丝绸之路、大运河、元上都、老司城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有序推进,大遗址保护的全国性格局已初步形成,并进一步朝着“六片、四线、一圈”为核心、150处大遗址为支撑、覆盖全国、全面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程的大遗址保护新格局迈进。

考古遗址公园理念,是当前我国城市建成区和城乡接合处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种大型考古遗址保护途径,也是新时期大力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几年的建设,其示范效应已经在多种层面逐步显现。

整体保护化解矛盾

过去,一些考古遗址的重要发现轰动一时,但不能公开地、长期地展示给社会公众,甚至生活在考古遗址周边的民众,也不了解身边考古遗址的真实面貌和科学价值。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可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走到百姓身边,融入公众生活。除了展示功能,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还是考古遗址保护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收藏展示、科学保护和学术研究,3个方面彼此兼顾,在保护和探索人类文化遗产方面可以承担更多的使命。

古遗址因其不可移动的特殊性,也使其与周边环境得到整体保护成为可能。这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考古、保护、管理、展示、科研、环境整治、土地利用、产业调整、人口调控、资金投入等。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后,工作也并没有结束。通过不断丰富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内容,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可以使之对社会公众保持持久的吸引力。例如通过适当开放考古工作现场,增强考古遗址公园的特色等,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今天,大遗址保护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对考古遗址本体的保护,而是通过保护考古遗址的文化生态,在文化空间中呈现考古遗址本体所特有的魅力和价值。只有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特别是与改善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找到真正的根基,才能使文化遗产成为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才能使文化遗产成为城市文化的内核与灵魂,也才能使城市成为文化遗产真正的家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能够有效缓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扩展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正所谓“建设一个工业项目,可以服务一个城市几十年,而保护一处大遗址,可以让一个城市受益上百年、上千年”,这是一些城市实施大遗址保护过程中达成的共识。

持续研究助力发展

保护好一处大遗址,就是保护好一座古代信息资料库。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大遗址的整体保护还将为我国历史、经济、军事、建筑、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科学、翔实的资料,有力地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大遗址保护不是单一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是涉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可以实现巨大的综合效益,使其成为今天文化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和不竭动力。

我国的一些历史性城市,建城年代早、历经朝代多、持续时间长,在城市规划区域遗存了众多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如果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将这些考古遗址整体保护与城市规划总体布局调整相结合,可以在城、近郊区形成蔚为壮观的考古遗址群,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品位。几年来,我们在从“考古遗址保护”到“大遗址保护”,再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逐渐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保护道路。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可以有更突出的作为,不断开拓新的保护领域和新的工作局面,通过“积极保护、整体创造”,使历史性城市更具文化魅力和特色。

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理念,使人们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去看待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平衡、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考古遗址保护与当地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保护考古遗址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国家和社会也有责任使考古遗址保护范围内的民众脱贫致富,与全体民众共同富裕起来。因此,加强考古遗址的保护,应对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所贡献,也应让保护和整治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提高。解决考古遗址保护与当地民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关系问题,就要做到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必须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不能让祖祖辈辈居住在考古遗址上的人们因此遭受损失。要关心其生计,让他们从中受益。

综合评价遗址贡献

需要强调的是,应准确把握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位,避免舍本逐末。考古遗址公园不是建于考古遗址上的主题公园,前者展示的是考古遗址本身及其价值,阐述的是真实的历史,容不得半点涂抹和篡改,后者是基于历史素材的创作,展示的是现代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允许一定意义上的虚构和夸张。考古遗址公园不是游乐园,任何建设项目都必须谨守不破坏考古遗址的原则,各类保护与展示措施都应当可逆且可识别,举办的各类活动都应当与考古遗址的内涵和价值相协调,不要让考古遗址公园沦为商业经营场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关键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变革等,都将深刻影响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推进和发展,也为我们大遗址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

今天,大遗址保护必须把目光看得更远、看得更广,在更大的时空内实现可持续保护。要综合评价大遗址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贡献,比如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方面、在城市特色景观方面、在促进文化旅游方面、在惠及民生方面。近年来,通过杭州市率先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经验,通过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实践,我们已经看到了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所起到的意想不到的作用。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院长)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