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与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社会管理难题需要改革创新
湖北省武汉市市长 唐良智

编者的话: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武汉市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积极探索特大中心城市社会管理规律,创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实践和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

1. 社会管理重点难点在基层

“十一五”以来,湖北武汉市持续推进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一个渐趋符合现代城市治理和市民需求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逐渐建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城市社会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高度集权、条块分割、以条为主、依托单位、建管合一的传统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活力不足、管理成本偏高、管理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提上了各地政府的议事日程。

上世纪80年代初,武汉市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开始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武汉市持续推进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适时酝酿并启动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一个渐趋符合现代城市治理和市民需求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逐渐建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创新城市管理观念,逐步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城管体制改革坚持“为人民管好城市”的价值取向,努力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回应市民诉求、满足市民需求、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入手,着力解决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施交通畅通、机制创新等工程,一个日益顺畅、洁净、有序的武汉,逐渐赢得社会的认同和赞许。

二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逐步构建系统协调的管理格局。整合市政局、环卫局、公用局、市容办等城管资源,组建市城管局,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和城市管理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按“大部制”理念推进城管体制建设,强化部门联动,理顺市、区与垂直单位城管职责;形成资源共享、市区联动,重心下移、以区为主,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初步建立了系统整合、运转协调的“大城管”格局。

三是创新城市管理思维,探索建立开放互动的机制。城管体制改革从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通过“问计献策”、“电视问政”、城管微博、城市精神大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市民支持、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和智慧,“知民心、顺民意、汇民智、聚民力”,逐步彰显城市社会管理的开放性、互动性,赢得市民的赞誉。

四是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强力推进部分领域的市场化运作。城管体制改革坚持摒弃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由“政府独家提供”到鼓励“共建共享”,再到“政府购买服务”,积极推进城市管理部分领域的市场化运作。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31%的街、29%的区管道路面积等环卫作业实行了市场化。

五是创新城市管理方法,推进城市管理的精细规范。城管体制改革以创建整洁、靓丽、宜居城市为目标,着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出台《武汉市容环境卫生规范》,添置环卫作业设备与城市部件,改进作业时段和方式;加强城市立面环境整治,净化城市公共空间,亮化美化城市景观;加快编制《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手册》、《武汉市容市貌标准》等,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人性化,逐渐彰显武汉这座特大中心城市的现代韵律和时代气息。

经过多年的探索,武汉市城管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总体上看,传统城市管理体制的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被完全打破,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新思路引导社会管理创新

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革新,也是一场全面的制度创新。

城市社会管理是一项涵盖社会管理法规政策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市容环境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与社会工作体系、社区治理体系等内容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武汉市而言,深化城管体制改革,必须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新趋势、新要求,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总体要求,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城市社会管理的经验,加强城管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块为主、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城市社会管理新体制,最终实现以社区治理、居民自治为基础,管理顺畅、方法科学、环境优美、市民幸福的城市社会管理目标。具体而言,要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优化配置管理资源,合理分配管理权限。强化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建设,深化部门分工,明晰管理权责,夯实城市社会管理法规制度基础。进一步下放事权、财权,建立健全“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事务与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准入与退出机制。优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管理指导和执法监督检查。

二是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防控体系,构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实现对动态社会的全覆盖管理。加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预警体系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与安全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安全、节能、环保的公共交通,进一步优化道路交通线路,健全和完善交通安全疏导机制,以有效解决道路拥堵,保障出行安全、顺畅。加强危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不断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逐步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积极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逐步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建立健全社会诉求响应机制。建立社会诉求反映、应对处理机制,不断拓宽民众诉求表达渠道。重视通过网络等新媒介了解社情民意,提高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公众依法解决利益纠纷。健全和完善信访体制机制,努力提高政府信访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重特大信息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诉求采集系统和回应制度,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五是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与社区自治保障机制。加强社会组织立法,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有序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健全和完善以社区治理为基础、以社区自治为方向的社区自我发展保障机制。依托街道和社区,实现城市社会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发挥好社区在网格化管理中的主导功能。发挥社区居委会在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文明市民教育,完善市民参政议政体系,不断拓宽参与渠道和参与方式。

六是建立健全虚拟社会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政府通过网络、微博等新平台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的能力。建立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法规体系,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积极研判、回应并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监管水平。建立健全网络虚拟社会应急管理和防控体系,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环境。

七是加快推进市容环境管理市场化。进一步强化市容市貌环境整治力度,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精细化、市场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市容环境卫生法规体系,制定市场化准入与退出标准,规范作业标准与作业流程,逐步向社会放开环境卫生部分领域的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项目,推进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作业市场化。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奖惩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创建生态宜居城市。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