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调研之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题与建议
河南调研组的成员与农户一起烤火话农情。 (农业部新闻办供图)

在总结好经验好做法、看到成绩成效的同时,调查组也注意到几个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一)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仍需完善。一是补贴力度有待加大。根据调查,农民的种粮效益小麦和玉米两季每亩仅为1000元左右,种粮补贴政策每亩120元左右,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较快,种粮效益没有得到提高,比较效益(与务工相比)下降。今年玉米种子(以浚单20为例)价格6.5元/斤,较上年6元/斤上涨8.3%;复合肥3000元/吨,较上年2900元/吨上涨3.4%;柴油7.37元/升,较上年7.11元/升上涨5.2%。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损,多地出现在平整肥沃的粮田上发展设施园艺的苗头。二是补贴发放有待规范。调查组在浚县新镇镇韭菜种植专业村张庄村调查发现,种植韭菜的村民们都在享受着本应补贴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在濮阳、安阳等地考察设施蔬菜生产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群众反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不足,下拨时间较晚,满足不了购机需求,供机企业资金周转期长。

建议:进一步提高种粮补贴标准,特别是农资综合补贴标准,增加种粮收益;完善补贴发放政策,多方核实种粮面积,加强抽查、督导,切实把种粮补贴补到种粮农民手中;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增加植保机械的补贴种类,提前下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二)麦田管理仍需加强。一是后期倒伏潜在危险增加。部分群体偏大的麦田出现旺长现象,春季管理若不加以控制,潜伏着早春冻害和后期倒伏的隐患。二是地区间苗情差异大。豫南和豫北小麦群体差异较大,豫南群体普遍偏大,豫北群体局部偏小。三是麦田病虫草害较重。麦播以来,土壤湿度大,光照时数少,气温偏高,病虫草害发生偏重。四是春季气候不确定因素较多。

建议:小麦春季田间管理要突出“四防”:一是防旺长。特别是豫中、豫南旺长的田块,要迅速组织力量喷施多效唑或壮丰安进行化控。二是防病虫草害。当前要加强麦田化学除草;同时,加强小麦病虫害防治。三是防“倒春寒”。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做好预防预案。四是防止后期倒伏。此外,要做好浇水抗旱的应急准备。

(三)土地流转仍需规范。一是非粮化经营有扩大趋势。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客观上刺激了土地流转后非粮化经营。如浚县跃民牧业有限公司准备以生猪养殖为依托,流转2000亩土地发展设施蔬菜。二是种粮大户非种田能手现象突出。很多种粮大户原来都是小企业主,对粮食生产技术并不熟悉,只是在政策激励下看到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景。三是种粮补贴激励效应减弱。不少种粮大户反映,国家种粮补贴政策规定是“谁耕种补给谁,不耕种不补助”,但实际上种粮的往往拿不到补贴,这也抑制了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建议:一是加大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粮食规模经营的补贴力度和支持政策,引导粮食规模经营发展。二是在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中加大对流转土地的监管、监测力度,加大对粮田的保护力度。三是逐步完善土地流转准入机制,加强对种粮大户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其科学种田水平。

(四)农技体系改革建设仍需加力推进。一是乡镇机构不健全。河南省在2005年机构改革后,多数地方将基层七站八所合并为农业服务中心,并划归乡镇管理,其人员大多有繁重的包村任务。调查发现,少数乡镇还挂有农技站、畜牧站牌子,而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则几乎空白。二是经费保障不足。调查组在全国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滑县了解到,滑县农技中心运行费一人一年只有1500元。郑州市荥阳县高村中心站每人每天只有10元的下乡补助,众多仪器设备无法启用。三是人员素质不适应。河南省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实有人数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56.5%,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13.1%。大多数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在2005年后基本没有新进农业院校毕业生。

建议:一是加大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力度,加快实现乡镇或区域农技服务机构条件建设全覆盖。二是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确保其能正常履职。三是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按专业、分层次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的试点,弥补基层农技力量不足。

(调研组成员:谢建华 张 凯 黄绍哲 吴进龙 董家胜 李好海 栾喜亭 栗占民 张锦奎 张富国)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