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调研之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
政策保障强力 行政推动有力 科技支撑给力
——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河南组调研报告
3月20日,河南省扶沟县柴岗乡汲下村村民在麦田里春种。 新华社记者 赵 鹏摄

从2月6日到3月11日,农业部启动了“百乡万户调查”活动,派出100多名干部用一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月的时间里,调查组走访了26个省(区、市)的408个乡(镇)、10121个农户,访谈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19900人次。调查组吃住在乡村、调查在基层,白天进村入户、走访座谈,晚上交流整理、编写简报,收获了真知,得到了好评。

从基层归来,带着泥土的芳香,听到了群众的期盼。各调查组深入田间地头,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针对当地实际提出措施建议,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积极协助和督促当地做好春季田间管理、春耕备耕、春季防疫等工作,为基层和农民办实事,在与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朝夕相处中,亲历农业生产的艰辛、农村工作的繁重、农民生活的不易。他们更注重保持联系群众、注重抓调研、注重抓工作落实的风气,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并带动全国农业系统干部深入基层、服务农民、提高素质,为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提供支撑保障。本报特选编部分调研报告,请读者关注。

河南省是我国的产粮大省,2001年至2010年连续10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1108.5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实现了“八连增”,连续6年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面对耕地和水资源等要素制约不断趋紧、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气候和国际市场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怎样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如何才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促进农业现代化?“百乡万户”调查组重点围绕“三农”政策落实、当前粮食生产、土地规模经营、粮食高产创建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5个专题,在许昌、鹤壁等6个地级市的长葛市和浚县等13个县(市)、27个乡镇、55个行政村展开调研,共走访了428个农户、10多家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访谈干部群众1400多人,召开各种座谈会66场,完成农户调查问卷402份、行政村调查问卷40份。

从调研的总体情况看,河南省政策保障强力、行政推动有力、科技支撑给力,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粮食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形势。当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村和谐稳定;在田作物生长好于去年,夏粮丰收基础扎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规模经营水平稳步上升;粮食高产创建深入推进,规模质量持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做出新探索,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河南的春季农业生产以小麦为主,小麦生产已连续九年增产,今年全省小麦生产形势好于往年。这表现在播种基础“牢”,冬前管理“好”,越冬苗情“稳”,春季田管“实”。当前,全省有90%以上的麦田长势好于去年或与去年持平。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特点。

种粮主体多元发展

伴随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及农业机械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河南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增加、速度加快,规模经营发展迅速,种粮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一)土地流转加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河南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9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2%,其中用于粮食生产的占66.3%。土地流转有力地促进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全省规模经营面积在百亩以下的已有7万多户,100至500亩的有1.5万户。定点调查的两个县(市)中,长葛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0%;浚县达6.2万亩,占10.0%。

(二)流转经营模式多样。调研发现,河南土地流转主要有4种模式:一是“农户+合作社(或企业)”整村流转模式,即合作社或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整村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企业,采用这种模式的,多是大规模种植粮食或高效经济作物。二是代耕模式,主要是全家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农户将责任田转包给亲朋好友。三是土地置换或互换,为解决土地分散和地块零碎问题,发展规模经营,农户将部分或全部承包地块进行互相调换。四是土地入股(股份合作),农户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作为资本投入或折价入股,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企业实行股份合作经营,并按章程规定取得收益。

(三)种粮主体多元发展。河南省种粮主体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涉足粮食生产。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鹤集团已流转耕地1.52万亩,雇用60多名职业农民进行粮食规模种植,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把农业大田建成“第一车间”。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近3.5万家,其中农机合作社从2008年的1068家发展到如今的4182家。它们探索土地承包、土地托管、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承包等粮食生产经营新模式。浚县鹤飞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在册社员300名,投入2000余万元资金购置259台大型农机具,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采取租赁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机械化服务。三是种粮大户。在长葛市调查的200户农户中,去年流转耕地100亩以上的有6户。其中,坡胡镇农民张景申和张林坡共同承包全村1100亩耕地用于粮食生产。四是家庭经营。我们调查的两个县还是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400户农户中有361户为家庭经营,占总数的90%。虽然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户均外出1.1人),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兴起基本解决了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高产创建深入推进

河南省以高产创建为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创建规模不断扩大,高产纪录不断刷新,走出了一条“把专家技术变成农民技能、把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把惠农政策变成农民自觉行动”的现代粮食发展新路子。同时,河南省正在组织实施粮食生产“百千万”工程,集中打造6000万亩平均亩产1吨以上的高标准粮田,到2020年使粮食产量提高到1320亿斤。

(一)整合资源合力推进。通过整合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小农水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项目,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长葛市2011年整合项目资金2500万元投入万亩示范片建设,其中市财政投资1300万元。同时,在沼气建设、乡村公路、农村卫生所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安排上对高产创建项目区优先安排,调动广大农户投身项目区建设的积极性;对高产创建做出特殊贡献的县乡干部,在评先、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调动县乡党委政府投身创建积极性。

(二)创新机制持续推进。一是行政与技术结合。项目市县均成立以市县书记为主任、市县长为副主任、有关部门为成员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推进委员会,并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每个乡(镇)都有1个行政组织和1支技术队伍。二是推广与服务结合。大力推行以农技人员为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推广服务模式。长葛市村村都能看到包村农技人员公示牌,鹤壁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支持专业合作社重点服务高产创建项目区。三是绩效结合。整建制试点县滑县把高产创建列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县四大班子领导亲自分包万亩示范片。

(三)依靠科技强化支撑。确定小麦以周麦16、周麦22等为主导品种,玉米以浚单18、浚单20等为主导品种,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例如,许昌市和鹤壁市组织专家制定了小麦、夏玉米高产创建技术规程,把从种到收各个环节的管理目标、技术标准、操作要领等细化量化。

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近年来,河南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推广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为推动粮食生产“八连增”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发展还面临很多矛盾,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县级机构服务延伸。调研发现,河南省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健全,队伍人员数量较多,财政保障较为有力,技术服务成效显著。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短缺的情况下,许多县(市)实际是由县市级农技人员来承担乡镇以下的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长葛市坡胡镇坡西村的胡全周告诉调查组,包村的市农技员到他家地里的次数比自己都多。

(二)区域站建设试点突破。河南省在刚刚发布的建设高标准良田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配套设置农业技术区域服务站。我们到郑州荥阳市高村中心站进行了实地考察,该中心站属荥阳农业局派出机构,有技术人员8名,郑州市财政投资200万元,建有10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和30亩试验示范区,技术服务已初步得到农民认可。

(三)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河南省连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组织1.3万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分包4.8万个行政村开展技术服务,实现了技术指导服务全覆盖、全程化。许昌市农技人员在市电视台“聚焦30分”、“许昌零距离”等栏目定期宣讲农技知识。据统计,在调查的402个农户中,2011年有78.0%的农户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73.9%的农户通过县乡农技站帮助解决生产所需技术问题,86.6%的农户认为县农技部门提供的技术指导服务最有效。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