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旗下,无悔的承诺
——离休干部解黎明的坚守与追求

新华社记者 崔 静 刘翔霄

有人说她傻——她最贵的衣服不过一两百元,省吃俭用攒下10万余元捐给贫困家庭。她说“自己花200块钱我不舍得,捐给别人1000块钱我觉得少。”

有人说她痴——她捐资助学十五载,并向党组织承诺“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直至离开人世”。在她眼里,“老百姓的困难咱不能不管,共产党员不能忘了老百姓!”

她获得过难以计数的奖牌、证书,当被问到最看重哪项荣誉时,她会用手轻轻指指家中客厅里悬挂的那条红色缎带。缎带上,用金粉书写的六个大字熠熠生辉——优秀共产党员。在她心中,这个称号囊括了所有的荣誉,“有了这,就知足了!”

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她用朴实的言语、点滴的行动,表达着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践行着一名老干部对人民的无悔承诺。

她,就是国家电网山西临汾供电公司离休干部解黎明。

“老百姓的困难咱共产党员不能不管”

临汾供电公司党委至今保留着解黎明和老伴寇志清在2000年7月1日提交的一封亲笔信——“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也正值高考前夕,我俩每人拿出1000元(共2000元)捐助贫困学生,表示一点爱心。这份爱心延续时间直至我俩离开人世。”

从那时起,每年7月1日,解黎明都会按时把钱送到临汾供电公司机关党总支书记手中,这一举动即使在老伴离世后也从未间断。只是,她捐款的数额不断增加。十余年来,解黎明已累计捐款10万余元,资助学生150人。

2011年,解黎明从报上看到,山西全省还有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276万贫困人口,她又坐不住了。当年4月18日,她再次提笔向党组织写下申请书,请党组织帮助寻找贫困家庭,她承诺在每年拿出1万元捐助贫困学生的基础上,再拿出1万元捐助贫困家庭,这样的捐款数额,占据了她每年养老金的40%以上。

亲戚朋友常常劝她:“您已80多岁高龄,自己要照顾好自己,不能光想着别人。”她满怀深情地说:“咱是城里人,再困难也比贫困山区的群众强得多。改革开放生活好了,咱们不能忘了老百姓。老百姓的困难咱共产党员不能不管。”

追根溯源,解黎明萌生捐款的想法始于1997年。当年3月,她从报纸上得知,曾经在山西插队的北京知青程炜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自筹资金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山西大宁县搞扶贫开发。已离休在家12年的解黎明和老伴深受感动,几经辗转,派儿子将1万元钱送到程炜手中。

“此时此刻,我恨不得马上见到解老,亲切地唤一声‘妈妈’!这一万元是老人家省吃俭用辛辛苦苦攒下的呀!”程炜将这笔钱全部用于希望小学建设,解决了19名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从此,解黎明“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了长达15年的捐资助学之路。

仔细梳理解黎明的捐款历程可以发现,2005年前,她资助的主要是山西贫困地区的小学生。2005年国家出台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后,她便逐渐将资助对象转为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困的高考生或大学生。

但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接受过解黎明资助的孩子都知道,“解奶奶从不求回报,她只希望我们记着共产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6年,解黎明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山西朔州应县的刘玉凤因家境困难,考上研究生却上不了学,老人坐不住了,“我心里着急啊,孩子考上研究生却上不了学,我得帮助她”。老人当即拿出5000元钱,让儿子将钱送到刘玉凤家中。

拿到钱的刘玉凤哭成了泪人,要来探望解奶奶。解黎明得知后在电话中殷殷寄语:“你不用记着解奶奶,听说你在西安交通大学学环保,咱们山西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解奶奶资助你上学,只希望你学成之后回到山西,让咱们家乡的山更绿、水更清。”

“自己花200块钱我不舍得,捐给别人1000块钱我觉得少”

21吋平板电视,上世纪90年代的老式家具,“缺胳膊少腿”的锅碗瓢盆……解黎明简朴的家中,没有现代化的家具,也没有高档的家电设备。然而环顾四壁,标有“老有所为标兵”“山西省十大公益事业功臣”“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等各种荣誉的缎带、红花、奖牌、证书,让狭小的客厅光彩四溢。

“母亲平时总和我们讲,生活上要向普通百姓看齐,工作上要向优秀的人看齐。”在二儿子寇永安眼中,母亲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人的业绩,却常常在无形中让子孙们受到教益和启迪。

参加工作近60年,解黎明最贵的衣服不过一两百元,身上的衬衣、袜子总是破了补补再穿。时间最长的一件呢子大衣已经伴随她50多年,棉袄上只见“补丁摞补丁”。

她精打细算地控制日常开销,把每一笔花销都记在有些泛黄的记账本上。细细研读这份密密麻麻的账单可以发现:她的日常饮食以青菜为主,很少买肉食;最近一次理发已是5个月前,花费只有3元钱。

2002年6月,与解黎明相濡以沫58个寒暑春秋的老伴因病离去,解黎明孑然一身,形影孤单。孩子们多次要找个保姆照顾她,她为了省钱不同意。

其实,她还在惦记着失学的学生,惦记着对党组织的承诺。几天后的7月1日,解黎明压抑着内心的悲痛,按时把2000元钱送到临汾供电公司机关党总支书记手中。

对自己“斤斤计较”的解黎明,总是这样对别人“落落大方”——

2002年,她把自己及子女家中的衣物和一台18吋的电视机、一台热水器捐助贫困山区;

2003年初,临汾市妇联开展“春蕾”行动,她一次性认领了五名特困女童,帮助她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003年7月1日,她又如期将2000元钱送到临汾供电公司驻国家级贫困县永和县的扶贫队长王畅手中;

2004年“七一”前夕,她不顾山路颠簸,亲自前往永和县交口乡南坡头村,认领了10名特困户小学生,为每个孩子捐款200元……

“自己花200块钱我不舍得,捐给别人1000块钱我觉得少。”解黎明平静地说,“党的作风一直是密切联系群众,相比之下,咱们的生活不能脱离群众,自己的生活提高了,就该为社会多做点贡献。”

做党员就要“像个样”

临汾供电公司原副总政工师杨勇曾在解黎明身边工作,不仅为她心系人民群众的真诚所感动,也为她坚持党性永葆革命晚节的精神所折服。

解黎明长期居住在老伴单位的宿舍,最拥挤时全家五口老少三代人挤住在一起。杨勇实在看不下去,建议她给领导反映一下,她却说:“千万别给单位添麻烦。这算个啥?”

解黎明家距离公司本部老干部活动室有五里路,凡是党组织活动,她能走则走,不能走就挤公共汽车,特别是每月两次的政治学习,不论刮风下雨,只要不生病,老人从不迟到早退。

在她看来,共产党是执政党,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为党和人民做正确的事。

看到有个别居住在公司家属区的退休党员职工,因嫌公司机关按工资比例交党费多,而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转回农村老家,一来可以不参加或少参加党组织活动,二来可以少交党费,解黎明在党组织生活会上,直言提出意见和看法。从此,人家一见到她就避而远之或是冷嘲热讽。

解黎明却对自己的直率毫不后悔:“咱们是在党旗下握着拳头发过誓的。党员就是党员,不同于老百姓,是党员就要遵守党的纪律,老百姓是从咱们党员说的话、办的事来认识党的,是从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党员的所作所为来相信共产党的,离退休老同志、老党员更要‘像个样’。”

“像个样”,这三个字犹如一面镜子,倾注了解黎明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使她不论在岗还是离休,不论大事小事,都不忘自己是个老党员、老干部,播撒着党的先进性光彩。

接触过解黎明的人常常会问同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信念让这位老人如此坚定、如此执著?2000年12月,在临汾供电公司开展的“迎接新世纪寄语征集活动”中,解黎明的寥寥数语让人们从中找到了答案——

“天既生人,人就不可虚度一生。作为一个国家干部、共产党员,更不能虚度岁月。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尽全力为社会为人民多作贡献!”

这,就是一名有着5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对党的无悔承诺。

(新华社太原3月25日电)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