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医改“十二五”规划发布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吴佳佳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以下简称《医改规划》)已公开发布。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有关负责人。

问:为什么要制定《医改规划》?《医改规划》与医改意见和3年实施方案怎样衔接?

答:医改启动实施前3年,也就是2009至2011年,是医改的起步阶段。为此,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3年目标和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制定《医改规划》,对于巩固扩大前一阶段改革成果,实现2020年医改长远目标至关重要。

《医改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在全面总结前3年医改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对今后四年落实《意见》提出的具体安排和实施方案,旨在突出改革的重点和操作性,与《意见》和《实施方案》是一脉相承的。

问:“十二五”医改规划是如何形成的?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工作,把编制《医改规划》作为统筹推进下一步医改的基础性工作进行部署,并纳入了“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当中。

2011年11月、2012年2月,规划先后经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3月21日,以国务院名义正式印发。

问: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改的攻坚阶段,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

答:“十二五”时期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承前启后,这一阶段的改革能否取得成效,既关系到前期改革的成果能否巩固扩大,也直接决定着医改长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基层服务体系薄弱的现状明显改善。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真正运转起来还需要在机制建设方面做大量的工作。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来增强各项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长效制度安排。

从改革推进的角度看,医改采取了自下到上、由外到内逐步深入、持续攻坚的推进策略。前3年改革的重点在基层,通过增加投入和建新机制结合的办法来改善薄弱环节,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的新机制,增强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到了“十二五”时期,改革的重心逐步从基层上移到公立医院,涉及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既要巩固前3年的改革成果,又要继续破解新的难题,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巩固基层改革的成果,为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奠定基础,积极推进公立医院尤其是县医院改革,又有利于巩固基层医改的成效。因此,“十二五”时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

问:“十二五”时期医改的重点有哪些,为什么要提出3项重点改革?

答:《医改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3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同时,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把3个方面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改革重点,既是对五项重点改革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根据新形势要求进行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建新机制、完善制度的核心任务。

推进3项重点改革,深化并发展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内涵。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医改的长远目标。前3年改革,基本医疗卫生内涵逐步明确并已基本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就是要使人人都有基本医疗保障,都能便捷地享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十二五”阶段要重点解决如何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向全民提供的问题,通过推进3项重点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化、制度化,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保障网、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看病就医的首选,使公立医院改革闯出一条基本路子来,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打下制度基础。

推进3项重点改革,抓住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保制度,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从制度上逐步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切实降低群众个人负担。基本药物制度扭转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对基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是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便利性的治本之举,使基层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同时,还将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政策协同性,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问: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推进这项重大制度的建设?

答:全民基本医保与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药品保障供应体系密切相关,既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提供重要的保障,也对制约医疗机构行为和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发挥重要作用。这次医改把建立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构筑社会安全网作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前3年改革,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得到完善,对商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探索,构成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的框架,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实现全民基本医保。“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

一方面,要在继续提高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完善对重特大疾病和特殊人群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增强基本医保对医疗机构的激励约束作用。

问:为什么要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有哪些措施?

答: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是前3年医改的重点和亮点,同时也是一项需要不断巩固完善的重点任务。

一方面,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全新制度,涉及基本药物遴选、生产、定价、招标、配送、使用各个环节,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同时也对医疗机构和广大患者的用药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这一制度虽然在基层实现了全覆盖,但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巩固。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还处于亟须巩固完善的关键阶段。因此,要把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作为一个重点,确保各项政策措施逐一落实到位,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完善政策,着力推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问: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是怎样的?将采取什么步骤推进?

答: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近3年的改革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径逐步清晰,“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按照“四个分开”的要求,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要采取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综合性手段和联动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落实公立医院的经营自主权,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同时,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为导向,大力开展便民惠民服务,方便群众就医。

问:“十二五”时期在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医方面有什么目标,会采取哪些措施?

答:《医改规划》提出,到2015年,实现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分别达到医疗机构总数和服务总量的20%左右。

为实现这一目标,将进一步加大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医的力度:一是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准入;二是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三是坚持扶优扶强。

问:如何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答:《医改规划》明确了2012至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未来4年深化医改的指导性文件。为了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将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制,建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常务工作和卫生工作的领导具体抓,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突出各级党组织在深化医改中的领导作用和医务人员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合力推进改革。

三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落实“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要求。

四是在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加强对地方医改工作的分类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注重改革措施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

五是加强宣传培训,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医改政策的宣传解读,营造改革良好氛围的同时,广泛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医改政策水平,确保规划顺利推进。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