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医改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吴佳佳

医改5项重点措施的推进,特别是2011年以来基层医改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数以亿计的老百姓获益,基层医务人员也深受鼓舞。新医改作为一项惠及13亿人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石

为了逐步缓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区别于上一轮医改,人们将此次医改称为“新医改”。

近3年来,新一轮医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取得了“四提高、一降低”的显著成效。即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

“医改5项重点措施的推进,特别是2011年以来基层医改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数以亿计的老百姓获益,基层医务人员也深受鼓舞。”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表示,全世界最大规模医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新医改作为一项惠及13亿人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石。

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江西省永修县白槎镇向阳村7个月大的邱照盛患了先天性心脏病。医改启动后,小照盛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做了手术。“要是没有这么好的政策,可真要了命。”邱宗祥说。像邱宗祥一样从新医改中获益的基层群众有很多。

“医改是先从基层开始,让基层百姓、社会弱势群体优先享受到医改成果的。”长期研究医改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姚岚说。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路径安排,新医改启动以来,中央投资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3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建设范围和资金投入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不少地方的对基层医改先行探索、重点突破。2009年11月,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正式启动,“一揽子”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基本药物、保障制度等。经过改革,安徽省32个试点县(市、区)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593种药品包括国家基本药物307种。上海市1997年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2006年启动了社区卫生综合改革。

“基层医改实现了卫生体系的两大根本性转变:筹资机制从以药养医转为多方筹资、功能从重医轻防转为以预防为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说。“基层医改让基本医保保障水平、服务能力、运行效率、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基本药物价格大幅下降,老百姓得到实惠,基层医务人员受到鼓舞,改革得了民心。”孙志刚表示。

搭建最大规模保障网

“新农合暖了咱农民的心。一年交30块钱存在账户上,没病了,保平安;有病了,管大用,我一场病就报销了20500元。”河南焦作市温县祥云镇张寺村民马国正介绍,他去年患了结肠癌,一年化疗6次,花了36000元,出院时半小时办好手续,报销费用直接扣除。

覆盖13亿人的全民医保体系,像一张巨大的保障网,为百姓撑起了健康保护伞。孙志刚表示,新医改以来基本医疗保障面大幅扩大,覆盖率超过95%;其中新农合参保农民超过8.32亿人,覆盖率超过97%,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不到50%提高到70%左右,“在农村、在基层,老百姓过去有病不去看、看不起现象越来越少。”

新农合制度初步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但是对一些重大疾病,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负担仍然很重,新一轮医改对经济困难家庭特别设计了救助制度。

2010年6月,卫生部、民政部启动了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就两种治疗周期长、治疗成本高的大病。“我们希望从这两种大病入手,逐步实现新农合大病统筹报销70%、民政大病救助解决20%、个人只承担10%费用的医疗保障格局。”卫生部部长陈竺介绍,2012年国家将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这意味着弱势人群将优先得到大病救助,全国将有1000万个家庭从中受益。”

“医保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许多发达国家至今仍在为采取什么样的医保体系争论不休,因此,在以巨大的决心迅速行动起来的同时,还要对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长远的发展作客观分析和周密安排。”姚岚指出。

“中国速度”世界罕见

“前段时间,因患感冒引发高血压和美尔氏综合征,原以为最少也得几千上万,没想到出院时结账,只花了一两千元。”重庆市居民吴芸荷感慨地说。

基层百姓就医费用的下降,得益于医疗结构投入机制的改变。“‘看病贵’的‘病根’,就是‘以药养医’导致的过度医疗。”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表示。而基本药物制度从根本上改革了基层医疗机构“以药补医”机制,人们感受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从几年的实践来看,解答医改难题,中国给出了基层的答卷,创造了“中国速度”。全球最权威的医学杂志之一《柳叶刀》刊文说,中国医改编织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保网,“放眼全世界,没有其他国家能在五六年里取得这样的成就……”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系统发展小组组长裴珊睿评价基本药物制度时提到。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