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驻村,在5500米的高原上
本报记者 夏先清

3月17日早晨7点,记者驱车出发,沿喜马拉雅山山路蜿蜒行驶5个多小时,从海拔3000多米的西藏山南腹地来到平均海拔5500米的山南地区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查布村。

“你好!”查布村村委会主任拉巴次仁将记者一行迎进了村委会办公室。阳光直射,却觉得寒冷彻骨,一说话就喘气,连坐着都觉得心里发慌,这是记者在查布村的感受。

提起西藏山南地区国资委驻村工作队,拉巴次仁如数家珍:筹集5万元为村里两名五保户修建了两套房屋;投资4万余元为村委会修建了阳光棚,改善了办公条件;投入近3000元为牧家书屋添置了书架等设备……

记者来到驻村工作队为五保户西若群宗建的新房,牛粪炉子旺盛的火苗烘暖了整个客厅。61岁的西若群宗老人介绍说,这里冬天特别长,冷得不得了。“要不是有驻村工作队帮我建房,至今我还住在原来又破又不保暖的土房子里。”西若群宗说,有了新房子,日子好过多了。

“看看我们的牧家书屋吧。”在驻村工作队队长张秀元的邀请下,记者来到牧家书屋。靠墙排列的白色书架映入记者眼帘,架上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着农牧科技、医疗卫生等各类书籍。

“现在养牛养羊都要靠科技啊,传统的养殖方法在提高牲畜出栏率方面已不如现代科技适用了。”正在牧家书屋看书的桑珠主动与记者交谈,“一有空我就来书屋里看看科学养殖方面的书,收获真不小。”“按照书本上说的,我们绵羊养多了,牦牛养少了。”桑珠还记得书本上畜牧专家的观点,“一只绵羊出栏400多元,而一头牦牛能卖到5000多元。”张秀元从旁证实,“按照专家给出的减少100只绵羊,增加15头牦牛的比例,桑珠尝试着先减了一半的绵羊。”

透过张秀元发红的眼睛、发黑的嘴唇,记者看到了长期高寒生活在张秀元等驻村工作队队员身上留下的痕迹。驻村工作队驻地,屋角堆满了长期用棉被包裹的蔬菜。“工作队来后这几个月,对我们帮助不少啊!他们挨家挨户收集意见,我们反映要修一个防洪坝、把到放牧点的道路整修一下、修建几个放牧点的暖圈……,他们当即表示,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想办法解决。”村里的老党员阿旺次仁说,“真是感谢党和政府把这么好的队伍送到了我们身边!”

在张秀元眼里,查布村要解决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在这里,许多牧民患上了多血症、关节炎、高原性心脏病等,平均寿命不长,我们正积极向相关部门建议,降低该地区的养老金领取年龄;长期生活在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中,会对孩子的发育造成一定影响,学生有些反应迟钝,记忆力普遍降低,学习成绩较差,全村至今没有一名高中生,我们也在积极寻找对策……”

张秀元分析,群众的卫生水平有待提高、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信息不畅、基础设施滞后等,仍是制约当地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已经明确,下一步要在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村里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上下功夫,扶持短期育肥等几个短、平、快的特色项目,带动牧民致富。”张秀元说。

站在查布村高处远远望去,家家户户的房顶上迎风舒展的五星红旗在雪山与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引人注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