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扛锄是农民 拿笔是文人
——甘肃通渭县见闻
本报记者 吉蕾蕾

陇原大地上有这样一个县城,经济不算富裕,但是这里的人们却有着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这里就是甘肃省的通渭县。

3月初,记者来到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油房村,在村委会主任张宝汉的指引下,拜访了住在半山腰的农民书法家杨元亨老人。还没进门,家门上写着的“耕读第”3个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们这里的农民,都爱在家门口写上这3个字,意思就是一边种田一边读书的人家,倡导种田、读书两不误。”村主任张宝汉介绍说。见到杨元亨老人时,他正在堂屋聚精会神地练字。“现在正是农闲,地里还没解冻,正好有时间练字。”杨元亨放下毛笔,慢悠悠地说。

在通渭走街串户,到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书卷味道。在这里,“人人爱书画,家家挂字画”。这里的人说,“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

“去年卖画的效益好,总共卖了6万元,其中有一幅工笔山水画在北京卖了1万元。”榜罗镇坪道村村民许世宏告诉记者,许世宏从小热爱画画,一直坚持到现在。他说:“我是一个农民,种了36亩庄稼地,画画是农闲时的一个爱好。最初也没想到自己的画还能卖钱,现在也正应了那句老话:耕是黄金读是玉,耕读二字两无虚。”

通渭县委常委李金霞告诉记者,县里文化大楼一楼有680平方米的展销大厅,对广大农民们的工笔画、写意装饰画和烙画等美术作品常年推介和展销。“这不仅给农民书画家创造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李金霞说。

对通渭来说,书画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收入,更是一种修养,一种风俗。在这里,文化不是“种”下去的,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带着泥土气息,渗入到每个人的生活里。“农闲时‘放下锄头,拿起笔头’的农民书画家在通渭书画创作者中占将近20%,这也反映了这里许多农民的生活方式。”李金霞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