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文精神应贯穿医学教育始终
吴佳佳
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广受诟病,原因是其导致的“大处方”,让“看病贵”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和谐。据悉,“医药分开”是今年医改重头戏。 新华社记者 冯印澄作

医患矛盾屡有发生,根源也在于医生缺乏沟通能力和人文精神。有的医生看病时只考虑病,不考虑人;看到床号,忘了病床上躺着的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这引发了不少代表委员的热议。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和谐的人文精神,要不断提升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的培养水平。

这几年,医学教育高校通过调整招生、培养规模,不断加强医学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过,医学人才和实际需求不符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根据中国医师协会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录用12万人,而医学院校毕业生高达52万人。除了两个数据对接上有问题,很多医学院校缺乏明确培养的目标,往往是学校闭着眼睛培养学生、学生蒙着眼睛碰市场、医院盲人摸象地去招学生。

另一方面,在毕业后教育方面,近几年推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试点中也发现了问题。这表现为两个“一刀切”:一是时间“一刀切”,本科生通过3年规范化培训,就可以拿到研究生学历,但从很多地区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看,不论是本科、硕士、博士,都要经过2年到3年的培训。二是培训内容“一刀切”,没有充分考虑到培训内容和医学毕业生今后从事的专业是不是完全符合。比如,一个外科医生要不要培训检验科的课程?再如,内科系统有10多个亚专科,每个亚专科轮转时间只有两周,医生还没来得及熟悉就又得走了。

医患矛盾屡有发生,这除了上述医疗“专业性”原因外,根源也在于医生缺乏沟通能力和人文精神。有的医生看病时只考虑病,不考虑人;看到床号,忘了病床上躺着的人。从解决这一问题根源的角度看,现在群众的就医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对医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人文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如果把医学教育分为培养医学生的院校教育、医学生转变为医生的院校后教育,以及医生在职业岗位上的终身教育3个阶段的话,毫无疑问,系统的人文关怀教育应当贯穿始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