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统筹兼顾 协调推进
——代表委员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本报记者 陈 静 韩 叙

2012年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5%,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0.7%,涨幅均从去年8月起持续回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甚至创下了26个月以来的最低纪录。这个变化意味着通胀压力的进一步放缓,也正是宏观调控“有形之手”作用的结果。

面对今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稳增长”好中求快

去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9%,一季度到四季度,工业经济分别增长14.4%、14.0%、13.8%和12.8%,工业增速逐季回落。“工业增速放缓,既有客观因素,也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这样评价,“去年全国总能耗是35亿吨标准煤,增长7%。按照这样的能源消耗方式,我国资源和环境将无法支撑经济的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8年来首次低于8%。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李若谷表示,“增长指标低一点,有助于缓解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这也说明政府在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前几年全力以赴“保增长”,如今强调“稳增长”,一字之差,体现出不同的着力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分析,“保增长”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积极应对举措。而今,最激烈的动荡已经过去,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稳”,一方面有防止经济增长“失速”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有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导向,旨在为结构调整预留空间,在新的发展阶段塑造中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

与“保增长”时出重拳、下猛药相比,如今的“稳增长”更突出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表示,自去年9月份以后,适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预调微调,适当增加了市场流动性,保持了货币信贷总体适度。

“调结构”有扶有控

2011年,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GDP增速普遍不高,在全国省区市的排名中位居中游甚至偏后。而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则显示,这3个省市的发展质量居全国前列。

这一高一低,正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体现。为了实现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部分地区主动调低了增速,将转型发展的目标提得更高。

“稳增长”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调结构”。“调结构”意味着在“除旧”和“迎新”这两个维度上要取得成效,而这两方面宏观调控都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谈到淘汰落后,全国政协委员、酒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马鸿烈感触颇深,“我国钢铁行业‘小、散、乱’现象严重,调控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是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控物价”综合施治

物价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也是一项民生指标。2011年,多种商品价格出现了“过山车”行情。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物价”的成效逐步显现。

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程恩富说,物价上涨尤其是菜价、房价上涨,对老百姓幸福感影响非常大,政府对此的高度重视让人欣慰。

“控物价必须先稳供应。”全国人大代表、营口港务集团总裁高宝玉说,以农产品为例,稳定粮食价格是调控物价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要保证充足的物资供应,同时保持流通渠道畅通。

“目前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稳态势,但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仍有必要防范出现反弹。总的看来,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会无条件或自动实现,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郭庆平告诉记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