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阳:从“酸雨城市”到“低碳城市”
本报记者 田米亚
贵阳甲秀楼

在刚刚闭幕的贵阳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以生态建设为重点”被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后5年里,贵阳市将坚持围绕生态谋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继续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和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良好的生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将贵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爽爽的贵阳”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在贵阳采访低碳城市建设,记者有很多个没想到:没想到贵阳采用油改气技术的公交车有1500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位置;没想到这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环保法庭,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生态文明建设地区性法规;没想到花溪区党武乡仅260人的摆贡寨成为全球“千村计划”第一村,入选气候组织全球十大典范案例……

贵阳曾经是一座污染严重的“酸雨城市”,高能耗、高污染的磷矿、铝矿产业在给当地带来GDP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贵阳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青山绿水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突破口,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赶超,是贵阳必须依靠的发展路径。

8个月的

“贵阳速度”

造成贵阳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汽车尾气排放。贵阳公交车推行“油改气”工作正是迫于环境污染和汽柴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双重压力。2005年3月,贵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节能减排办公室正式成立,同时成立的还有一个由中国航天火箭技术发射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等组成的技术开发小组。

油改气技术从申报立项到在131辆车上成功使用,仅用了短短8个月,创造了令人赞叹的贵阳速度。2006年,公司将油改气技术申请了专利,彻底解决了柴油车在城市运行中尾气冒黑烟的问题。2008年7月,这项技术全面升级,实现了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存、运输、充装四位一体的供应保障体系,走出了一条集工业废气回收、车用清洁燃料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发展之路,成功建成了全国第一座废气回收利用工厂,至今已有1500辆使用液化天然气的公交车投入运营,是目前我国液化天然气车辆运行规模最大的区域。

贵阳公交公司负责人胡翔成告诉记者,到今年年底,贵阳市936辆出租车和剩余700辆公交车将全部实行油改气,预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2万吨。

由于使用油改气,贵阳公交公司每年可节约燃油成本约5000万元。节能减排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职工也从中得到实惠,从2008年开始,公司承诺给每位一线驾驶员每年平均8%的幅度增加工资。而2000年至今的12年间,贵阳的公交车票没有上涨一分钱,让广大市民得到了实惠。

贵州是一个缺油、缺气但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贵州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迅速。贵阳公交公司决定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回收合成氨尾气及焦化尾气中的甲烷,实现贵州化工尾气综合利用。贵阳公交公司与贵州开磷(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30万吨合成氨尾气综合利用项目”,2009年9月投产。目前,贵阳市公交公司M100甲醇燃料项目即将引入上海交通大学与开磷集团合作,届时,不但贵阳的车辆能够用上清洁燃料,还能够向社会出租车辆提供清洁燃料,从而推进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

“千村计划”

点亮山寨

这是一个在南非德班上演的贵阳低碳故事。

去年12月,在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新一轮气候变化大会上,贵阳的“千村计划”是惟一入选的中国项目,因为促进了绿色增长、节约能源,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被评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十大全球典范案例。

“千村计划”是由气候组织和壹基金共同发起,在农村开展、实施的一项重要节能减排工程。2009年8月在贵阳市召开的第一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期间,气候组织、壹基金与贵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框架协议,将贵阳市作为“千村计划”的起始城市。8月22日,计划正式在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摆贡寨启动,摆贡寨也成了“千村计划”中的“全球第一村”。

从2009年至2011年,在贵阳市政府、气候组织、壹基金以及“千村计划合作伙伴”飞利浦公司的合作下,已在贵阳市花溪区、乌当区、开阳县和修文县的15个村寨,安装太阳能LED路灯照明157盏。这些路灯将清洁能源、离网使用与节能高效的照明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解决了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夜间照明问题,而且让广大农民认识到了低碳生态的重要性,使贵阳的新农村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今年,贵阳将继续第二期建设,有10至15个村子加入“千村计划”,安装太阳能灯100余盏,这些山寨将从此告别黑暗。

受邀前往德班参加这次会议的贵阳市城管局常务副局长于建新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会场内,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思想和观点的激烈交锋,会场外是各种世界上最新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的集中展示,最活跃的是形形色色的民间环保组织。在他参加会议的两天时间里,众多信息在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群中来回流动,人们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不同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于建新告诉记者,为了考察“千村计划”的实际效果,他曾夜访摆贡寨,看见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嬉戏玩耍,大人在灯下摆桌子打牌聊天。在德班大会现场,看见会场上播放的贵阳“千村计划”案例视频,他突然觉得,安装在摆贡寨那一盏盏太阳能灯不仅点亮了山寨的夜空,同时也唤醒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对贵阳市坚持举办生态文明会议有了发自内心的深刻理解,对贵阳市坚持建设低碳城市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对今年即将召开的第四届生态文明会议充满了期待。春节刚过,他即派出三路人马赴宁波、重庆等地考察,学习对方在厨卫垃圾处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要通过一件件具体事情来实现。

生态文明理念

变成现实

启动于2009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定位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迄今已连续举办了3届,主题由第一届“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共同的责任”,第二届“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延续、深化为第三届的“通向生态文明的绿色变革——机遇和挑战”。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下,会议规模不断扩大,交流议题日益广泛,在海内外的影响逐步增强,已经成为各界交流生态文明理念、展示生态文明成果、探讨绿色发展加强合作的重要平台。

3年的坚持,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的成长轨迹,听到胡翔成、于建新等企业领导人、城市管理者发自内心的感慨,我们感受到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道路在探索中越走越宽,生态文明的理念正在透过一个个“千村计划”,一个个“油改气”项目落到实处,贵阳正在发生由内到外的嬗变。

作为全国首批8个低碳城市试点之一,贵阳市将编制完成并正式颁布实施低碳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扩大低碳企业、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学校试点,实施一批低碳发展项目,以项目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升级。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引导市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低碳城市关乎居住在这个城市里面的每一个市民。贵阳人都记得,中央生态广场规划方案就是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形成并落实,数十万贵阳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意见。贵阳编写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版本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从孩子抓起,让全市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010年贵阳成立了环交所,企业、单位、个人开始考虑低碳生活节能减排。贵阳市希望通过努力,到2015年,实现比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5%以上的目标。

贵阳变了。结合自身的生态优势,加快转型发展,贵阳摘掉了“酸雨城市”、“污染城市”的帽子,戴上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低碳城市”的桂冠,实现了从“酸雨城市”到“低碳城市”的嬗变。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今天的贵阳在选择了生态文明低碳发展之路的同时,也选择了百姓享受和谐生活的绿色未来。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