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3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社会稳定有序充满活力
本报记者 陈 郁

“这个门铃已经陪伴我8年多,早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提起“爱心门铃”,家住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湘春路社区的许梅君老人赞不绝口:“只要铃声响起,力不能及的家务活,志愿者主动上门帮着干;一个人感到寂寞,街坊邻居赶来拉家常……”

为帮助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士解决生活困难,湘春路社区为他们安装“爱心门铃”。有别于普通门铃,“爱心门铃”是门内按铃门外响,需要帮助时,只要按响门铃,就会有邻居、志愿者迅速上门。如果铃声几天不响,社区也会派人上门探访。

如今,“爱心门铃”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社区承担社会管理职责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成为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经验。

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2011年,各地各部门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全过程,突出“服务”二字,注意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延伸管理,逐步建立起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管理体制。

浙江省余姚市建立困难群众救助信息系统,将原有的救助平台升级完善,有效实现了救助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云南省沾益县建立县、乡、村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变防控为服务,形成了一整套矛盾源头预防排查机制;天津市滨海新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形成了管理主体联动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方式精细化的服务模式,有超过4000家用人单位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7%以上。

2011年以来,民政部先后出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 (下转第二版)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