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倾力打造制种“第一车间”
——访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廖西元
本报记者 吉蕾蕾

本报记者 吉蕾蕾

无农不稳,无粮不安,无种就无源。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上升,对玉米种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作为制种企业的“第一车间”,玉米制种基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日前,就玉米制种基地的建设、管理等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甘肃调研组组长、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廖西元。

记者:从去年的国务院8号文件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家对种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表明了对种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否可以说我国制种基地发展迎来了难得机遇?

廖西元:制种基地建设是确保我国种子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关键。去年的国务院8号文件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种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部署,特别要求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可以讲,我国种业发展特别是基地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记者:有人说,种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研,只要有好品种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那么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如何体现出来?

廖西元: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科研是推动种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有了好品种,我们还要能制出好种子,这就关系到制种基地的建设了。作为制种企业的“第一车间”,制种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对玉米杂交品种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您认为建设玉米制种基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廖西元: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基地基础设施和合作机制的建设上,一方面,加大对制种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强化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促进农户和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记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用工成本上升,这对玉米制种基地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廖西元: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对玉米制种基地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就是两个“转”的问题。一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有利于制种基地规模化经营,因为规模化经营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转变劳动方式,我国玉米制种正在向机械化生产转变,机械代替劳动力,不仅节约用工成本,还能解决制种基地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解决好两个“转”的问题,让玉米制种基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成为了可能,也能解决玉米制种基地不连片、品种错乱带来的玉米杂交种纯度不够的问题。

记者:现在,制种企业不断增多与制种基地土地供应量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给制种基地带来不稳定,您觉得应该如何缓解这一矛盾?

廖西元:制种基地是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兼顾这两个主体的利益,政府部门应该做好三“管”。一是要管准入。要提高制种企业的准入门槛,遏制企业数量的过快增长;要组织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减少与基地农户谈判的主体数量;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达到减少企业数量的目标;严格落实制种基地准入制度,对于个别恶意违反合同的制种基地,要冻结或取消其制种资格。二是要管过程,管好制种企业与农户签订制种合同的过程。要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划定制种区域范围,发挥县、乡两级农业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争取做到“一村一企一品种”。三是要管好市场。

记者:要想保证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和质量,就必须倾力打造好制种基地,您觉得未来我国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廖西元:我国玉米制种基地今后要建设成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四化”基地。当前,从推行“一村一企一品种”开始,建立起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稳定关系。进而推进制种基地的土地流转,实现制种基地的规模化经营。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调动企业投资制种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