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产创建成就“示范村”
本报记者 周 琳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记者随农业部“百乡万户”调研组来到山东省德州市陵县糜镇朱家坊村。

位于糜镇5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核心区的朱家坊村,全村536人,耕地面积1143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属典型的农业村。如今这样一个“示范村”,过去却是春耕备耕的“难题村”。

“过去小麦品种多,农民不知道哪个好,各选各的种,一块地里看起来高高低低三层苗,产量也上不去。”在村党支部书记张秀俊家里,种粮大户邢志泉、张秀东、马荣华等围坐在一起,说起过去的问题。

邢志泉说,朱家坊村以前灌溉主要靠抽黄河水,分田到户以后,过去已经修好的沟渠线路改变很大,水抽不进来、渠存不住水,浇地很不方便。一旦遇到黄河断流,就只能靠天吃饭。

“那比起施肥来,算是轻松的。”张秀东说,过去小麦基肥主要用二胺,追肥用尿素,用多用少靠经验,管不管用没把握。

“朱家坊村的问题有代表性,这也是我们近年来推广高产创建项目的重要原因。”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说,高产创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技术集成推广,实现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通过高产创建项目的带动,朱家坊村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今,村里小麦品种整个都换了一茬,种的全都是济麦22。张秀东说,“现在全村统一供种,都是精选包衣过的种子,质量好,价格还比市场上便宜7毛多钱。”

在高产创建项目带动下,县里重新修整了沟渠路桥涵,现在村里所有地块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农机能下田”,沟渠也存得住水了,随时有水,浇地方便了。

“我们还使用农机统一作业,种地更容易了。”张秀俊说。2011年,陵县小麦机收率已经接近100%、玉米超过70%,高产创建示范片全部统一机收。现在朱家坊村80马力、100马力以上的大拖拉机有好几台,按照高产创建要求,统一机械化深松、统一播种、统一机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种地比过去轻松多了。

陵县农业局农技站长杜长林介绍,目前,农户家家都懂测土配方施肥,每户手里都有施肥建议卡,买肥料也有针对性了,基肥开始用配方肥和复合肥。以前秸秆都拿回家烧了或者喂牲口,现在高产创建统一秸秆还田,既疏松了土壤也增加了肥力。实施秸秆还田4年来,全县土壤有机质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地还是那些地,2008年前小麦亩产800多斤,现在提高到1200多斤,以前想都想不到。”邢志泉说。

2011年张秀俊家的11亩地收获了1.3万斤小麦,卖了1.5万元,玉米卖了1.4万元,加上国家各类种粮补贴900元,总共毛收入3万多元,去掉成本8360元,净收入2.1万元。他笑着说,自己又没有什么手艺,种地一年能挣两万多元钱,跟打工也差不多,挺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