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续四年捧“桂冠”
——记第四军医大学两项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报记者 韩秉志 通讯员 张智军 檀 琳
熊利泽(中)与助手进行解剖分析。 檀 琳摄

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第四军医大学两项成果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桂冠”,实现了连续4年夺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佳绩,成为自国家设立科技进步奖以来一等奖连续获得数量最多的院校。

如何减轻手术对患者的心脑损害,如何使面部严重受损患者重获新生,第四军医大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和《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2项成果,找到了解决方法。

我国心脑疾病高风险人群高达2.7亿,年手术量达1000万次以上,围术期心脑损伤已成为制约手术开展和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问题。由该校西京医院熊利泽院长领衔完成的心脑保护项目,历时23年,在57项国家级课题支持下,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胰岛素除代谢调节外,还可直接激活细胞“生存信号”发挥心脑保护作用,据此首先提出心脑保护的“胰岛素学说”,制定了胰岛素强化治疗心脑损伤新方案,创建了以“预处理——胰岛素强化——腺苷后处理”为核心的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该策略应用于心、脑手术患者31481例,术后心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由16.27%降至5.14%,死亡率由4.96%降至1.74%。此项研究成果已推广至全国26个省市的51所三级甲等医院,共应用于临床高危手术患者5.32万余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由该校口腔医院院长赵铱民领衔完成的颜面战创伤项目,在自体、异体、假体修复和组织再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实现了严重颜面缺损与畸形的精确修复和功能重建。该项目研究人员历经20年的探索,建立了4种创新性技术:“自体移植修复”(造脸)创建了颜面形态与功能重建新技术,成功完成了世界罕见颧骨上颌骨缺损(坑面女)等为代表的7209例患者的治疗,实现了颌面部软硬组织形态缺损的个性化精确修复与功能重建;“异体移植修复”(换脸)在国际上首创了兔异体颜面移植动物模型,首次建立了异体颜面移植供受体选择标准、手术方案、免疫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方法、局部诱导免疫耐受和局部用药的抗免疫排斥反应新策略,完成了中国第一例、世界第二例换脸术,开创了颜面缺损修复新途径;“假体仿真修复”(替脸)研制出国际上性能最佳的仿真赝复材料,首创7种颌骨缺损赝复新技术,并成功用于9425例患者的治疗,形成了系统的颜面缺损赝复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中国的颌面赝复学;“组织再生修复”(长脸)创建了“多重诱导、全程调控”体外再生技术体系,制定2项国家行业标准,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组织工程皮肤,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近5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瞄准国际医学难题,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创造了许多在国内外堪称“第一”、“首例”、“首创”或“惟一”的医学成就。学校新增院士2名(共4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名,长江学者7名(共16名),国家级创新团队6个,27人任国际性学术组织或大会主席、国家一级学会副理事长和国家级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获得了以5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标志性成果的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科研成果47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经费总数连续5年居全国医科院校首位,发表SCI论文数连续4年为全国医科院校第一,连续4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造了国内医科大学中令人赞叹的“四医大现象”。

链接

2008年,胃癌研究成果以最高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第四军医大学国家一等奖“零”的突破。

2009年,疼痛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一举摘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桂冠”,书写了第四军医大学连续4年荣获5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辉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