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者热议今年本报新气象
改进创新彰显经济特色
2月15日,湖南益阳市大通湖渔民正在进行鱼塘清淤,准备今年的渔业生产。孟 雄摄

今年以来,本报进一步做好改进创新工作,开辟了“今日财经”、“经济观察”、“环球财经”、“民生观察”、“新视野”等新版面;“前沿新知”、“品牌经济”、“生态经济”等版也在栏目设置、版面风格上有了进一步创新。改版后的经济日报更加注重突出经济特色,彰显“高端权威财经大报”的定位,解读中央决策部署,评析重大新闻事件,透视经济热点。这些改版新气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读者纷纷来信发表感言。

为经济评论叫好

改版后的《经济日报》开辟了“经济观察”版,细读该版“来论”专栏的多篇短评,顿觉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让人叫好。

一是评论选题好。既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又是读者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春节前围绕春运这一热门话题,刊登了《多想想怎样缓解春运压力》和《留城过年亦无妨》两篇短评,对如何客观看待春运加以积极引导。1月31日刊登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应对症下药》,提出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5条具体措施,紧跟农时,引导有方。

二是评论效果好。既提出问题,又提出解决办法,从细节入手,将实招、高招、新招加以提炼升华。以1月18日刊登的《多些“温暖驿站”》为例,通过赞扬丽水330治超站在国道沿线内设立专门的“驾驶员驿站”这一关爱司机的暖心之举,提出确保行车安全的新思路。

三是评论方法好。以平民的视角,抓住实际问题,体现近、亲、新、实的鲜明特色。具有理论深度,有理有据,由此及彼,深入浅出,读起来耐人寻味。分析及时扎实,凸显出高效、犀利的“快评”风格。

总之,该版评论将《经济日报》的责任意识、快速反应抢占舆论高地和大报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完全可以相信,“经济观察”版“来论”栏目一定能发挥出更强更大的作用。

北京市火车头老年体协 王学华

期望多写农家事

阅读改版后的《经济日报》,笔者总能欣喜地发现涉农报道更多了,尤其是“三农报道”版,深受广大农民朋友喜爱。

“三农报道”从栏目安排到版式设计、从选题策划到图片使用,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以全方位、多视角看待“三农”领域的新闻事件,关注农业发展、农村市场,贴近农民生活。如《在地头,一斤黄瓜1.95元》、《在批发市场,一斤黄瓜2.2元》、《在菜市场,一斤黄瓜3.5元》系列报道追踪跟进,充满现场感,让人既看到了菜地,又看到了市场行情,同时也感受到了农产品价格现状。

随着近几年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民希望进一步了解国家“三农”相关政策,关注农产品市场信息,学习各地优秀发展典型,用知识和科技武装头脑。农民从《经济日报》的“三农”新闻报道中汲取营养,积累农业生产的经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经济日报》就像满汉全席,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合口的菜肴。

不少涉农报道有深度,有分量,有看头。以《搭建通向现代农业的科技桥梁》为例,该报道介绍了河南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成效,科技在农业的种、管、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再如《城镇化不能牺牲农民利益》一文,在加快城市化速度的舆论氛围中,发出了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意义深远的声音。

笔者希望能够增加关于“三农”的经济新闻和评论的“块头”,多报道些农家事。例如,面向农民的理财知识、各地致富的好做法等农民喜闻乐见且大有裨益的内容。

湖北郧县信用社 朱 江

改版透出鲜活气

改版后的《经济日报》版面疏朗大方,图片现场感强,冲击力大。不仅版面新颖活泼,而且内容丰富扎实,能够把握社会脉搏,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读者和市场需求。

版式和内容的改变相互结合,策划思想性强。比如,加大了言论和评论的版面容量。既有“经济观察”版,集独到的观点分析于言论版面,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交流讨论、抒发胸臆乃至争鸣交锋的平台;又有其他各版的评论,把新闻和言论有机结合起来,藏言论于其他新闻版面中,针对重要事件发出高端、权威、有公信力的声音,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新闻。

以“经济观察”版为例,或浅谈或深论,触及的都是新鲜、接地气的话题,间或配以漫画,严肃之中又不失活泼。尤其是“春运难”这一选题,通过“记者观察”栏目,从社会现状阐发开来,条分缕析,引人深思,如《理解“春运难”也很重要》、《缓解春运难,联动机制很重要》、《欧美市场不可轻言放弃》、《扩大消费的动力哪里来》、《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等。其中一些立论颇有新意,如《理解“春运难”也很重要》,提醒读者客观看待“春运难”这一现象,求解“春运难”固然重要,理解“春运难”也很重要。

这次改版的另一显著变化就是更加关注民生。民生是社会生活的重中之重。近几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出台各种惠民政策,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竭尽全力办好民生大事。民生报道已成为新时代媒体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民生观察”版就是很好的创新,关注民生热点问题,用来自一线的新闻事实反映社情民意,用来自各方的观点分析问题成因及解决方法;《三农报道》版则多层次地展示各地在“三农”领域保发展、促增收的典型做法,乡土气息浓厚。其中《种粮有钱赚 利好看来年》、《黄瓜进京 价格为何蹦高》、《花生地里看油价》等报道就很“接地气”。

南方航空报社 叶 扩

普通百姓成主角

我是山东省莱州市文昌路街道的一名普通公务人员,为了丰富业务知识,我认真阅读每期《经济日报》。改版后的《经济日报》增添了更多关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报道,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今年,《经济日报》推出了“新春走基层·回家”特别报道,一篇篇来自基层的报道,透露出清新的气息,鲜活耐读。在这些报道中,基层的普通百姓、一线的干部职工、边疆的各族人民成为了新闻的主角,他们的故事成为报纸上亮丽的风景线。如报道《网络电话可购票 车站人少了》把在北京打工的山西侯马农民工周莉莉小两口往年回家买票的艰难与今年网上购票的便捷作了鲜明对比,真实地展现了党和政府为农民工办实事办好事,令人拍手称好。再如,《火车把我送回阿妈身边》中的藏族小伙子旺堆、《爱满行囊》中的安徽女孩沈文琪、《被子卷·编织袋·旅游包·拉杆箱》中的王大成大叔、《“咱闺女能在北京上学就好了”》中的河南省周口市人邱思雨。他们都是怀揣梦想的“草根”人物,如今都成了报道中的主角,登上了《经济日报》的版面。

《经济日报》新一年的“走转改”报道,结合了基层发展变化,联系群众切身感受,用一件件真实感人的事例,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生动展现了基层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不难发现“走转改”越走越深入,越走越成熟,从农家、边疆、厂矿到灾区、老区、牧区,到处活跃着记者们的身影。期待“走转改”记者们来到我们文昌路街道,与我们一起吃农家饭,听我们拉家常,看我们的庄稼地,报道我们的街道办企业,反映我们的心声。

山东莱州市文昌路街道 官玉梅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