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国家科技奖看推动科学发展
本报记者 韩 霁 董碧娟

昨天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再度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一大批代表着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隆重表彰,这不仅是对科技成果的盘点,更是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检阅。

回溯科技奖励大会走过的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国家战略需求成为国家科技奖励的目标和动力,而一批又一批重大成果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擎。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从设立之初就体现了鲜明的国家意志。1999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自2000年国家科技奖开评以来,我国连续12年重奖科技精英。在人民大会堂庄严的领奖台上,20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00多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00多项发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近3000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还有50多位外国专家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虽然巨额的奖金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但并未产生过争议,足见对科学家的尊重和对其劳动价值的充分认可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留下了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袁隆平、王永志、师昌绪、王选、谢家麟、吴良镛……作为自主创新的领军者,他们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心系国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大大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近年来国家科技奖励的获奖成果展示了国家实力,越来越成为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成果的集中展示——

农业科技进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一大批农林动植物新品种、优质高效种养殖技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的应用,使我国农业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为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8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破解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难题,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平均增产20%,已累计增产稻谷数千亿公斤。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夏玉米品种“浚单20”,突破了高产、优质、抗逆有效结合的技术瓶颈,累计推广1.37亿亩,增收68.78亿公斤。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果“柑橘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培育了多种特色明显的柑橘新品种并开发出相应的种植技术,已在全国推广100万亩以上,仅江西赣州市的柑橘产业年收入就达15亿元,利润率60%左右,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柑橘大户就有3000多户。

能源和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为突破发展瓶颈制约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能源领域,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等的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三峡输电系统工程”,供电区域GDP约占全国的54%,惠及人口达6.7亿,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覆盖面积最广的输变电工程。在矿产资源领域,突破了一批制约我国资源重点勘探领域的技术瓶颈,提高了采选冶综合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解决了“在哪里找矿,找什么矿,如何找矿”等重大命题,发现了3条巨型成矿带和7个超大型、25个大型矿床,潜在经济价值2.7万亿元。

产业技术创新为重大工程建设、传统产业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硕果累累。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青藏铁路工程”,是世界高原铁路建设的奇迹,支撑这一奇迹的是数十项专利技术,将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消弭在无形。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成果“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器件与工艺集成技术和应用”,背后是全球产量最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OLED大规模生产线,推动我国在这一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让研发人员有底气说出:“OLED未来的优势在中国”……

一个个凝聚着科学家智慧和心血的获奖项目,无不记录了我国科学发展的步伐,成为又好又快的最佳诠释。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