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2月9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共同举行2012年全国“春风行动”,这标志该活动在全国已全面展开。此项活动旨在为中小企业、农民工搭建信息对接、人岗对接平台,帮助农民工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随后,全国各地都陆续开展了为农民工和下岗人员提供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本版从今天起开设“关注就业市场新变化”栏目,陆续报道各地就业市场新变化、新趋势、新问题,共同探讨新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2月1日,河南省在杞县举行了为期两个月的2012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首批农民工750人,分乘14辆大巴前往浙江省德清县18家用工企业务工。沿途交通、就餐全部免费,为农民工节约费用近65万元。
“春风行动”是河南省针对农村劳动力春节过后求职就业和企业招工需要而开展的全省性专项就业服务活动。今年河南“春风行动”将围绕帮助异地流动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三个重点,全面推行“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工作模式,各级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将和各主要劳务输入地对口部门、用工企业等衔接沟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采集用工信息,为春节后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提供信息和岗位储备。
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和河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河南省内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吸纳劳务工的能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务工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外出务工时间达到10个月以上,省外输出1190万人。春节后不愿意继续到河南省外就业的劳务工比往年增加了15%,人数约180万人。从2008年以来,河南省劳务工在省内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这种趋势在近两年表现得更加明显。2011年,河南省劳务工省内就业人数比2010年增加了126万,其中约24万人是从省外转移到省内的。河南省新增劳动力102万人,其中80%的新增劳动力在省内就业。
“俺在这儿打工,待遇不错,离家也很近,一月能挣到1000多元钱,不用外出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2月5日,河南武陟县大虹桥乡东张村的孟永军没有像往年那样背起铺盖卷外出找活儿干,而是走进该县产业集聚区,与象山微特电子产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劳务合同。和孟永军一样,春节以来,武陟县已有10万务工者足不出县在“家”找到了理想工作。
如今,武陟县近六成务工者已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武陟县有农村人口50万,劳动力40万,富余劳动力17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万人。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该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大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千方百计为务工者搭建就业平台、创造就业机会。
去年8月31日,该县举行了总投资102.1亿元的30个项目集中签约仪式,集中展现了招商引资的实际成果。大招商带来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
武陟县产业集聚区是全省首批重点产业集聚区和循环经济试点集聚区。坐落在这个产业集聚区的龙源冷冻食品厂,作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是思念集团除本部之外最大的加工企业,加工该集团的速冻水饺、汤圆、粽子、南瓜饼等4大系列50多个品种。思念、三全、胖哥等一批郑州的大型冷冻食品企业集团纷纷扎堆武陟,使该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冷冻食品加工基地,年产冷冻食品15万吨,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近6万人。
河南各地还积极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他们实施“凤还巢工程”,优化创业环境,对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放宽新办企业注册资金和经营场所的限制,简化审批、办证手续,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提供“零距离、零时限、零障碍”服务,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河南社旗县农民邰景伟的创业项目已经红红火火。他利用自己以前在南方打工时学到的技术,在家里干起了制作仿真水果盆景的行当,安置了一大批村民。但由于人手不足,目前还不能承接国外的订单。他希望在县里的帮助下,培训更多农民,带领大家共同致富。邰景伟告诉记者:“目前工人将近60人,产品远销浙江、广东,销路没问题。现在就是组织生产、培训工人,准备把附近的乡亲们都集中起来,企业规模一扩大就能接外贸单子了!”
社旗县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采取登门指导和结对帮扶的方式,协助他们理清创业思路、筛选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县小额担保中心根据返乡农民创业项目,按简易程序为每户提供2万元贴息贷款扶持;对创办小企业并吸纳一定数量农民就业的,小额担保中心为其提供5万元的贴息贷款。
一些专家提醒,虽然河南省凭借优势正在承接产业转移,但未来制造业的增长将改变单纯强调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模式。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表示,河南经济总量已处于全国第五位,连续多年居中西部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阶段。但产业工人队伍小、劳动者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河南的跨越发展,急需重视劳动者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
值得高兴的是,如今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正在大力推进,打造劳务品牌、技能品牌,走技能就业之路;打造职业教育“航母”,提升人力资源素质,走素质立业之路。越过这道坎,河南人口压力才能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全省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