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人士建议推广债券融资工具解决高速公路债务问题
没有哪个行业在投资者眼中如此变化过,从行业暴利到债务压顶,高速公路公司在市场上的标签瞬间转换。
高速公路作为资金密集性行业,在我国长期采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以及银根收紧的情况下,融资压力日益凸显,这引发了市场对于高速公路资金链断裂的担忧。
现阶段,高速公路融资渠道主要有三个,其中,银行借贷是主要渠道,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是补充。
“就目前情况看,高速公路行业以银行贷款为主要外部资金来源的格局仍未改变。但伴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行业的融资渠道得以拓宽,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等债务融资工具在高速公路企业融资额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研究部张骏超认为,随着高速公路企业对于多种融资渠道和工具的搭配使用,企业融资结构能够得到优化,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并不大。
据了解,截至2011年11月末,共有29家高速公路类企业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功注册了1143.6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额度,占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总额度的2.48%,累计发行1767.5亿元,占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金额的3.32%。
2011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严格受控,加上云南、陕西等地高速公路公司先后爆出违约风险事件,商业银行加强了对高速公路企业的信贷管理,部分银行将该类企业的贷款审批权收回至总部,增加了企业贷款的审批程序和期限。同时,银行贷款通常需要抵质押。目前高速公路存续企业抵质押资产约占净资产的95%,固定资产抵押融资空间较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来源急剧收缩。
高速公路作为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行业,被市场认为是“现金奶牛”型行业,它所面对的债务压力更多的体现为债务期限上的压力,比如债务集中到期的风险。
“高速公路行业的风险与该行业长期的发展特点、单一的融资渠道密不可分,未来大规模爆发风险的可能性不大。高速公路行业的稳健发展,应当在把握建设节奏、规范经营的同时,借助银行间市场,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调整债务期限,确保项目建设和资金运用的合理匹配,防范债务风险的发生。”张骏超认为,高速公路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周期长,资金来源应以长期借款或债券为主,但由于长期贷款审评相对严格,获取时间较长,部分高速公路发债人存在明显“短贷长用”情况。
据了解,目前,高速公路类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以短期融资券为主,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满足流动性管理需求。由于短期融资券期限较短,与高速公路项目存在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对于上市高速公路类企业,由于获取现金流能力较强,实际风险不大;对于省市级公路平台公司,因大多处于资本支出高峰,且大部分项目尚未投产,“短贷长用”无疑加大了其经营风险,在信贷整体趋紧情况下较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
张骏超认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从银行间债券市场融通资金,有利于拓宽高速公路企业的融资渠道,在银行贷款程序复杂、成本升高的背景下,帮助高速公路企业获得运营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债券融资比例的扩大,还有利于分散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内的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目前,政府投资与银行贷款仍然是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最主要的来源,且银行贷款主要来自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过度倚重银行贷款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在银行体系内集中大量的系统性风险。以云南高速公路公司为例,其在各家银行的贷款余额约900亿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以200亿元左右的贷款成为最大贷款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贷款余额也分别都超过100亿元。相比较银行贷款,债券市场具有投资者多元化的优势,且不同类型投资者风险偏好不同,能够有效分散高速公路行业的风险,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于少数金融机构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