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研要严守安全底线
佘惠敏

为防治禽流感病毒而进行的研究,却制造出更厉害的病毒。一些电影中并不鲜见的前沿科研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威胁的故事,可能并非虚构——

近日,美国的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和荷兰鹿特丹的伊拉兹马斯医学中心的一项发现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们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能否进化出在人类中大范围传播的能力”课题研究中发现,用这种病毒感染雪貂,病毒在繁殖几代之后,拥有了在哺乳动物中传播的能力。这使得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大大增加了。最近,这两个实验室的近40名科学家,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声明,自愿暂停禽流感病毒研究60天,并请全球同行就如何将后续研究的风险降到最低展开讨论。

为防治禽流感病毒而进行的研究,却制造出更厉害的病毒。这让人想起一些电影中并不鲜见的前沿科研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威胁的故事。

前沿科学研究是一场更快、更高、更强的竞赛,因为科学史只记录“第一发现者”。然而科学研究也并不总是对社会发展有利,有时反而像打开潘朵拉的盒子,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恶果。

那么,科研伦理的底线在哪里?笔者认为,就我国国情而言,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尽快树立起规范的科研伦理机制,二是要加大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行有行规。制订行为准则来规范和保护科学家的行为,是国际通行做法。在转基因监管原则方面,欧盟出台了“预防法则”,即“当人类活动有可能导致道德上无法接受,在科学上虽不能确定但似乎可能的损害时,就应该采取行动以避免或减小这种损害”。美国则出台了“实质等同原则”,即“转基因产品在物质成分上同传统作物没有区别,因而对转基因的监管措施不应与传统作物有异”。在我国,由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发起的《转基因和纳米技术研发行为准则》正在制订中,这是从科学共同体的角度来制订一个行为准则,以规范研究机构的相关科学研究。

与制订行规相比,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缺乏科学素养的公众极易被那些貌似正确的“伪科学”所迷惑。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在科研经费中设置专门的科普经费、在重大科研专项中设置专门的科普子项并进行考核等等,以提高科学家们的科普传播热情。

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人类总会碰到未知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鲁莽冒进。审慎评估、科学分析,或许就能找到科学研究与安全之间的平衡之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