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论文写在田野上
本报记者 瞿长福

农业科技机制创新,要瞄准农业农村经济主战场,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稳定支持力度,保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此外,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农业科技创新,并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那么,针对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在实践中如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认为,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去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3.5%。不过,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他认为这种差距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而导致创新成果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不够紧密,存在“两张皮”问题。

目前一些科研院所的许多研究成果对实际运用考虑不够。一些基层农技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农业科技成果中受农户欢迎并积极应用的“热型成果”比例很小。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说,农业科技研究要来源于生产实践,目标就是增产增效,这样的解决方案往往很简单,推广起来也很容易,农民愿意学、学得会、用得灵。但是,由于目前农业科研评价机制等方面还不完善,科研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此外,投入不足也是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因。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在中国,研发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本身就比较低,而农业的比重更低,所以这次中央一号文件着眼建立长效机制,提出要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但是增加了投入,钱怎么用到刀刃上,还需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

如何改变重论文轻生产现象?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说,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农业经济需要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农业科技同样需要农业产业的推动和引导。他介绍,黑龙江省农科院曾有一位从事马铃薯栽培研究的专家,一年有半年时间在农村蹲点,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农民都说他指导种田有本事,但是评职称时缺论文。农科院上报组织人事部门后,一致同意破格。韩贵清说,在评定职称时要优先考虑为农民作出实际贡献的专家,倡导“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把写在大地上的论文视为与写在纸上的论文一样。

所以,农业科技机制创新,要瞄准农业农村经济主战场,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陈萌山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的分类评价机制,开展项目负责人和专家信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对项目负责人或研究团队连续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要建立科研专家、农技人员、科技成果用户、经济财务专家等共同参加项目联合评价机制,加强项目的过程跟踪管理。

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稳定支持力度,保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陈萌山说,具体地看,要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建立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专业性或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的一体化布局的农业实验室体系,创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大协作机制,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此外,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说,对农业的科研院所、农业的大学、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引导他们开展农技推广。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