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详细解读了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为何确定农业科技文件主题
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要靠科技,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更要靠科技
陈锡文介绍说,中央决定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全面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从形势变化看,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从发展需要看,要稳住今年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今后务必还要继续强化,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要靠科技,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更要靠科技。
从工作指导上看,实践证明,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指向、集中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
陈锡文强调说,今年一号文件主题确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农业科技支撑着力点在哪里
重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基础设施支撑和市场流通支撑
陈锡文说,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三是三性”的定性定位,即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同时,明确了“三保三强”的总体思路,即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陈锡文介绍说,一号文件在内容上有五方面考虑:
一是在文件框架上,重点强化“三大支撑”。着眼长远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在第一部分强调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业生产之后,二三四部分集中讲农业科技支撑,第五部分讲基础设施支撑,第六部分讲市场流通支撑。
二是在“三农”政策体系上,明确提出“三大指向”。过去提“支农”,后来提“支农惠农”,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这次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辟概括。
三是在“三农”投入上,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四是在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上,集中推出“三条政策”,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五是在新型农民培养上,要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对到农村基层工作并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让农村每个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如何破题
要促进农业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当前中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改革当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今后将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解决?这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对此,陈锡文认为最主要的是体制和投入两方面的问题。他说,从体制角度来看,要促进农业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如果研究成果只是为了去评职称,为了出版著作,实际上对生产的促进就非常有限。当然体制不光是在科研方面,推广方面也有很多体制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稳定具有非常大的支撑作用。在中国,研发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本身就比较低,而农业的比重更低,所以这次文件着眼建立长效机制,提出要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但是增加了投入,钱怎么用到刀刃上,还需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了体制和投入问题之后,农业技术的成果是要体现在田地里面的,是要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去运用的,因此还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让他们能够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真正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农业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
如何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今年将覆盖到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场)
唐仁健说,中央一号文件尤其突出了农业技术推广。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前些年确实非常突出。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基层的农技推广、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出要求之后,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经过改革发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据唐仁健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基层推广体系的能力,让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今年将覆盖到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场),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工作经费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将覆盖全部的乡镇,主要是改善办公条件,如房屋、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
同时,文件还强调要转换机制,增强活力。“要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的条件,落实岗位责任等,不是说你在这个岗位上可以端铁饭碗。”唐仁健表示,“推广的效果和条件怎么样,也不像以前主管部门说了算,需要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来考评。”
“三农”政策如何适应城镇化新形势
重点应解决“谁来种地”、农民怎么进城、乡村如何治理三个大的问题
唐仁健表示,去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这是中国社会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对“三农”工作具有极其丰富的政策含义。重点应该解决“谁来种地”、农民怎么进城、乡村如何治理三个大的问题。
应对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三留守”的问题,首先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和创新农业的经营主体;还要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农民,让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经营;三是要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专业的、综合的,合作性的、公司性的,政府的、民间的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关于今后农民如何进城的问题,总的来讲,要让农民进城以后能够真正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唐仁健说,应合理引导人口的流向,既要推进城镇化,也要加强新农村;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落户问题;还要引导农民工和农民就地转移就业。
唐仁健还表示,乡村怎么治理的问题,总的来讲是要建立立足国情和适应发展需要,建立党组织领导、能让农民充分参与、充满活力的乡村自治机制,发展各种新的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