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长征三号丙遥六火箭抵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科研部副部长杨贵斌告诉记者,它即将执行我国第11颗北斗导航的发射任务。杨贵斌和同事们时下正在做的事情是谋划如何提高科研与生产的效率,应对高密度的火箭发射。
据介绍,今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有21次发射任务,杨贵斌所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预计完成11次11发的发射。
伴随火箭发射市场需求的迅猛增长,在生产中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管理模式上优化流程成为必然选择。“过去完成一发火箭发射任务要60天,经过流程优化现在只要20天左右。”杨贵斌说。
春节刚过,院长助理、技术发展部部长曾东已经连着开了两个重要项目的技术方案论证会。与此同时,他还在思考如何把节前院里召开的创新大会内容尽快落到实处。“去年底召开的创新大会更加强调全院创新体系建设。”曾东说,大会上提出的24条意见涉及体制、机制以及人才队伍、企业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这几天,他马不停蹄地推动工作展开。
回首自主创新带给该院的变化,曾东感慨地说,“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中国航天的今天。”1999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的时候营收也就是200多亿元,而2011年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家营收就超过了200亿元。“自主创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经济实力的提升,神舟飞船的一次次跃升使我们进入了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从天地往返到交会对接、叩开建设空间站大门的时代。”
两年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加强创新工作成立了由曾东负责的技术发展部,前瞻性的技术研究是该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十二五”规划,中国要实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变,“实现这种转变,技术创新是核心的驱动要素,我们一定要多一些原始性创新。今天的跨越发展是老一辈航天人规划出来的,现在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将决定我们的未来。”曾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