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希望在,爱就不会残缺
本报记者 顾 阳 谭 辛

在拥挤喧嚣的返乡人群中,万胜吃力地拄着拐杖,另一只手紧紧抓着一大包行李,那是带给年迈父母的一些营养品。

“给孩子买了什么?”在长途客车上,记者问道。

“什么也没买,我担心我买的她们不喜欢,到时候带她们到县城,挑自己喜欢的。”看得出,万胜是一个细心的父亲,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一直是他的牵挂,也是他这么多年来坚持在外打工的动力。

6岁那年,万胜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他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过去10多年里,万胜辗转在杭州、南京、常州等多个城市,干过三轮摩的司机,也做过工厂操作工,他总希望能为孩子们读书攒下一点钱。

为了省钱,他甚至用废弃的钢管焊接成了拐杖。记者用手提了提,拐杖沉甸甸的,少说也要有二三十斤重。

“虽然沉点,但是够结实,用习惯就好了。能省点就省点。”万胜笑着说。

为了省下买手机的开销,万师傅把女儿用坏的手机修了修又继续用。万胜的工友们说,万师傅这只手机粉红色的外壳太扎眼了,他这个大老粗拿在手里显得很不协调,可万胜一点不介意。

万胜介意的还是对于工作的选择。万胜说,目前在无锡远东公司获得的这份工作是他这么多年来最满意的一个。“公司里有不少像我这样的残疾人,领导很照顾我们,不仅为我们缴了‘三险一金’,还提供免费宿舍,我都想在这干到退休了,多好啊!”万胜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残疾农民工,新工作让他有了家一般的归宿感,同时也获得了劳动者应有的尊严。“我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支撑起我的家。”

下了长途车,万胜叫了路边的一辆小三轮车,一番讨价还价后,记者和万胜继续在乡村小道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后,终于到了万胜的家——江苏省泗洪县洪泽湖边一个名叫瑶池乡西莫村的地方。

听见车的喇叭声,万胜的小女儿欢快地从屋子里跑出来,万胜年迈的父母也跟着走出了屋子,脸上挂满了笑容。

万胜家的墙上,今年又多了一张小女儿的三好学生奖状。大女儿的成绩也十分优秀,不仅入选了国家女足少年预备队,还多次代表国家队到国外参加比赛。看着墙上亮堂堂的奖状,万胜很欣慰:“虽说经济还很拮据,生活上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还是有信心,相信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万胜告诉记者,乡里还给家里的老人办了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

“新的一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孝敬父母,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万胜说。

(更多报道见八版)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