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要我能走,就会走下去”
——记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邮政局邮递员王顺友
本报记者 钟华林

记者准备去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采访全国劳模、“马班邮路”邮递员王顺友。行前一打听,得知他正准备出发到成都开会。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王顺友,绿色制服、黝黑脸庞,瘦削矮小而干练。摆在电视柜上的几个药盒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身体不好?”

“又感冒了,这几年经常感冒。”王顺友说,感冒倒是小事,关键是这些年风湿更严重了,“每天早上都得先把两条腿烤热,揉搓老半天才能上路,要不然酸疼得很,动都动不了。”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西南部,紧接青藏高原,由于山大人稀,地势险要,大多数地方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以马驮人送为主要方式的“马班邮路”,成为当地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

28年前,王顺友当上“马班邮路”邮递员,常年负责木里县城到白碉乡、倮波乡、三桷垭乡、卡拉乡的邮政投递,邮路往返里程580多公里。要翻越海拔5000米左右、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冰天雪地的察尔瓦山,要下到海拔1000米左右、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雅砻江河谷,其间还要穿越大片的原始森林和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他每走一个班要半个月,一年有330天走在邮路上。28年来,他给山里的老乡们带去了外面的信息,自己却落下了风湿、胃病等。

“领导对我很关心,看我爬不上陡坡、翻不了大山了,给我调整了线路,安排我跑李子坪乡。这条线路要近得多,单程只要4个多小时,一个星期走两趟。”王顺友十分满足地说。

“走邮路虽然苦,但也有很多乐趣呢。前几年,我跑白碉乡的时候,村民陶老五告诉我,很久没有收到外出打工的女儿的信了。有一天,我看到了她女儿的来信,就赶紧给他送去。他不识字,让我念给他听。拆开信封,里面除了信,还有3张照片,是他女儿、女婿和外孙的,外孙已经8个月了。陶老五看着照片笑啊笑啊,笑出了眼泪,我也跟着笑出了眼泪。”

成为全国劳模和道德模范后,王顺友经常出去开会、作报告,在乡亲们眼中成了见多识广的能人。走邮路时,乡亲们总是向他问这问那。“我自己也只读到小学三年级,许多字我也不认得。从前几年开始,我下决心加强学习。我喜欢唱山歌,也喜欢写山歌,就通过写山歌认字。‘翻过一坡又一坡,山又高来路又险,不是人民需要我,哪个喜欢天天走;太阳出来照山坡,照亮山坡白石头,要学石头千年在,别学半路丢草鞋。’”王顺友随口念出了一首他自编的山歌。

王顺友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雅砻江上修大桥,乡乡都能通公路,后人不用再走“马班邮路”。“但无论路好路坏,只要我能走,我就会走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