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站,幸福
——L165次农民工专列随行见闻
本报记者 王 晋 赵 晶 张 忱摄影报道
“我们就盼着两家老人身体健健康康的,身体好比啥都强”
“我们镇上有集,很多东西在那儿都能买到,回家再买年货,只要人回家就行”
“如果将来儿子过来了,能租一个大一点的,四五十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就很开心了”
1月11日,乘务员姚志龙在清理车厢垃圾。
1月11日,到达车站后,乘务员帮助乘客搬运行李。
1月11日,乘务员杜川耐心地为乘客讲解补票规则。
图① 1月11日,L165次列车上旅客和乘务人员一起互动表演节目,车厢内一片欢声笑语。
图② 1月11日,在河南确山站下车的朱馨悦小朋友下车前帮助乘务人员打扫车厢卫生。
图③ 1月11日下午2:50,列车平安抵达湖北汉口车站,人们拖着行李走向出站口。

主持人语

1月10日22时47分,腊月十七。在浓浓的夜色中,L165次专列缓缓驶出站台。这是从北京西站开往汉口的农民工专列,途经石家庄、邢台,过漯河、驻马店、信阳等农民工输出大市,于11日下午到达汉口站,全程1205公里。

这趟列车有16节旅客车厢,其中硬座6节,卧代硬10节,每个卧铺下铺都安排4名乘客,共载有2550名乘客,大部分是在京务工的农民工。本报记者与他们同行、倾听、记录……

高丽的心 愿

老人健康平安

拥挤的11号车厢里,有两个孩子特别活泼。6岁的小永浩虎头虎脑的,他神气地对记者说:“我的衣服都是妈妈新买的。”暗红色的小夹克、印着字母的牛仔裤、加上一双旅游鞋,显得很神气。身边的姐姐9岁,粉色闪亮的羽绒外套、带着一溜玫瑰花的格子裤、还有一双小靴子,在北京上小学三年级。

看着一双儿女,妈妈高丽笑得很甜。高丽今年30岁,是河南周口市商水县巴村镇袁武许村人,她的丈夫三兄弟都在北京打工,妯娌们也在北京找活干。这次3个大人带着孩子们先回家。“我们在北京平谷区打工,女儿在北辛庄小学上学,这是一所公办小学,参加考试成绩好的就录取,不用交学杂费,待遇和北京孩子一样。”

小丫头很活泼,经常趴在记者腿上看我们记下的话。“期末考试考得怎么样?”“语文95分,数学96分。”高丽笑着说,“我去问了老师,丫头学习怎么样?老师说‘行’。”全班23个同学,小俊雅已经有好几个北京的好朋友。弟弟在北京也上了公办的幼儿园,一年交2000多元。虽然带着两个孩子在北京存不下钱,但一家子能在一起,日子过得挺幸福。

这次回家,高丽给两个孩子在超市一人买了一身衣服,也给家中的4位老人各买了一件衣服,共花了1000多元。“年货就在家里办,镇上有超市,东西和北京的差不多。家里就剩下老人了,我们就盼着两家老人身体健健康康的,身体好比啥都强!”

徐小娟的 幸 福

亲人齐聚一堂

午夜0:40,在硬卧车厢靠窗的座位上,24岁的徐小娟小心地抱着宝宝,宝宝才4个月,在妈妈的怀抱里甜甜地睡着。

徐小娟是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西洋店镇涂庄村人,丈夫在河北涿州打工,她跟着带孩子做饭。

她和丈夫是一个村的,丈夫在涿州搞装修,出来打工两年了。“这次买火车票挺顺利,但涿州没有直达驻马店的车,我们买的是从北京走的票。”为了赶这趟22:47发的火车,他们下午5点多就从涿州出发了,先坐838路长途汽车到北京六里桥,又抱着孩子走到北京西站,到西站时已经晚上7点多了。“我抱着孩子,一路都有人照顾。进站的时候,让我走的是爱心通道。我买的是2车厢站票,列车员让我先上车,我怕车厢里挤,本来打算站在洗手池子那儿,列车员让我坐这儿。这次回家,我真幸运!”

徐小娟说,孩子的爷爷奶奶在村里,过年带着孩子回家看老人。问她带了啥年货,她说,“没多带,路上要转车,太麻烦。给老人添点衣服,买点吃的,我们镇上有集,回家再买年货,只要人回家就行!”

徐小娟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有的在广州,有的在北京,哪里有活去哪里,一般是跟着亲戚走。丈夫在外打工一年能挣2万多元。“一到腊月,大家都回去了,家里热闹。我们那儿过年,贴门画、放鞭炮、包饺子,串门走亲戚,特别热闹。”说到这,徐小娟的眼神充满了幸福。

郭艳的 期 待

孩子接到身边

“不管挣多挣少,全家都平安、顺利、健康,希望今后也这样。”在有节奏的“哐当”声中,郭艳微笑着说。这次回家,最让她高兴的是能看到两岁大的儿子了。这几天,她都高兴得睡不着觉。包里除了给老人买了些吃的,最主要的年货就是给儿子的羽绒服。郭艳的工作很忙,儿子只能送回老家,让父母帮忙照料,“老人身体都不错,能照顾小孩,但还是挺想儿子的。”

郭艳是河南省上蔡县朱里镇魏庄人,在北京的一个大型建材市场打工,每个月能赚2000元,“老板人不错,虽然工资不算高,但是干顺心了,就不想跳槽。再说,就算跳槽到别家店里打工,也还是在这个建材市场里,大家见了面会不好意思。”

郭艳是个“80后”。她的丈夫三四年前来到北京,与人合伙做了一段时间的建材生意,去年自己出来单干,主营沙子和水泥。“干这个不用占用很多钱,下力气就行。”郭艳说。两口子本来想一起大干一场,不巧遇上建材市场不景气,小店生意清淡。为了增加收入,郭艳就另找了一份工作。“如果市场好起来了,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些。”

郭艳很想把孩子接到北京,但是接过来也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是房租,现在小两口在市场附近租了一间屋,只够放下一张双人床,每月300元。“我没想过在北京买房子,如果将来儿子过来了,能租一个大一点的,四五十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就很开心了,这样儿子能有一点活动的空间。不过,大房间的房租就高了。再就是时间,现在他淘气得很,到处跑,看到什么抓什么,晚上还要喝奶粉,我们俩也没时间照顾。等大一点了,能上幼儿园大班了,我们就想办法把他接过来。”

早点把儿子接过来,这是郭艳新年最大的期待。

王建新的 憧 憬

打工不忘务农活

L165次农民工专列上,有一位脸庞黝黑、手掌粗大的乘客。他叫王建新,今年41岁,是河南驻马店驿城区古城乡朱李村人,2008年出来打工,现在北京海淀区干建筑工。

“北京的活有时好找,有时不好找,我主要是打零工,每个季节都出来。”王建新打零工,最大的原因是舍不下家里的土地。“家里有10亩多地,打工也不能耽误务农。”王建新说,家里的土地土质不是很好,没人愿意承包。他索性每年忙完春种和秋收再出来,“土地是庄稼人的命,不能撂荒。”

在朱李村,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干零工收入不高,都是累活,一天工资80元左右。好在王建新有不少老乡,他配了个北京的手机号,有活老乡就叫他。“我主要是干土建,搭建简易房,有时也给人装修,一个月最多时能挣5000元。”

在家里,他种着玉米和小麦,一亩地收了1000多斤。“这些年国家政策好,不用交农业税了,每亩地还给粮食直补16.5元。现在粮价不错,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了,估计能收入2万元左右。但就是化肥价钱涨得快,原来100多元1袋,现在翻了一倍,就盼着化肥价格别这么涨了。”

在北京打工3年多,王建新最大的感受是,“北京还不错,这边的公司正规,不拖欠工钱。过了正月十五,我们再回来。”

王化春的 愿 望

要让孙女上大学

车厢中的王化春身体结实硬朗,说话中气十足,完全看不出有69岁,而当他说自己是一名护工时,记者更惊讶了。提起护工这个职业,王化春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护工不是个简单的工作,陪护病人、照料饮食起居,最重要的是要用心。他说,“病人和平常人不一样。水和饭热得合适不合适,病人吃之前要试一下,该吃什么药,什么时候吃,需不需要按摩,都是要考虑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和病人想到一块儿。

做护工还得有耐心。王化春说,有的病人脾气很急,不高兴了,输着液抬手就把管子拔了。遇上这种情况,他一般都要费好多工夫才能把病人劝好。另外,有时还得特别小心。“一定要看好,绝对不能让病人摔倒。”王化春说。

王化春是河南省桐柏县大河镇人,大孙子已经上大学了,小孙子还在读高中。小孙女也是个上学的好苗子,在班里成绩总是第一名。

说到孩子们的学业,王化春满脸幸福,“小孙女特别聪明,将来一定要让她上大学。”过完年后是否接着出来打工,王化春还在犹豫。他年纪大了,毕竟岁月不饶人。另外老伴一个人在老家,身体也不如以前好了,需要人照顾:“大家都不容易,还是得自己努力,烦心的事就能少一些。”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