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4%,尽管未达到年初预期的4%的目标,但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更为重要的是全国物价已进入稳定下行通道,为今年物价稳定奠定良好基础。
物价调控取得初步成效
本轮物价上涨始于2009年底。当年11月,CPI由负转正,随后一路走高,到2010年11月创下本轮物价上涨新高。2011年1月份,CPI从4.9%持续走高,7月份达6.5%创下全年峰值。
2011年7月份以来,物价调控效果逐渐显现,到12月份逐渐回落到4.1%。从环比价格看,11月份CPI环比价格出现0.2%的下降。由于环比数据更能及时反映最新价格变化,可以基本判断,物价总水平目前已经进入涨幅回落的下行通道。12月份,尽管物价环比出现了0.3%的微涨,但这主要是受元旦、春节临近的季节性因素影响。短期看,物价稳定下降的趋势已经基本明确,今后物价总水平将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控物价“组合拳”漂亮有力
面对本轮物价上涨的严峻形势,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打出了一套漂亮有力的控物价、保民生“组合拳”。
多措并举,管好货币。从2011年开始,中央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主要任务,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收”、“疏”、“堵”并举。“收”,就是减少货币供应量。“疏”,就是引导资金流向,引导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自主创新等,投向“三农”、中小企业和就业、助学、扶贫等,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堵”,就是严控境外“热钱”流入。
保供应,增加供给。农业丰,百姓安;粮价稳,百价稳。中央明确提出,稳定物价关键要扶持农业生产,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应。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9884.5亿元,比2010年增加15.2%。同时继续完善农业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夯实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基础。
畅流通,降低成本。一方面,有关部门大力推进产销对接,另一方面,积极完善设施“减损耗”,出台各种措施降低各种环节费用。
强监管,规范市场。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2011年春节后,有关部门先后查处了家乐福、沃尔玛超市19家门店的价格欺诈行为;5月,又查处了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散布涨价信息案。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约请企业负责人,召开多个座谈会和行业协会会议,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介绍价格形势,宣讲政策法规。
物价降幅有望继续回落
尽管全社会物价涨幅已经出现持续下降态势,但2011年全年CPI仍然上涨了5.4%,说明当前我国面临较为长期的温和通胀压力。
同时,虽然世界经济不景气总体上降低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美元走强也有利于压低大宗商品价格,但受国际流动性充裕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依然存在变数,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从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来看,我国还将存在两个保持物价总水平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一是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登上5.5亿吨新台阶,达到2020年产能规划水平。二是工业品消费将长期保持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市场格局,充裕的商品和充分的竞争将维持工业品价格相对稳定。
展望2012年,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将继续发挥作用,总体来看物价涨幅将会有所回落。不过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压力将长期存在,稳定物价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