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子卷·编织袋·旅游包·拉杆箱
本报记者 韩 叙

“闺女,你看我是干啥的?”

1月10日,看着记者抱着小本子找人采访,在北京站候车的王大成大叔就打开了话匣子。

“皮夹克,休闲裤,大皮鞋,您看着可像个老板啊!”记者回答。“啥老板啊,现在叫外来务工人员。”

“您看着可不像。您的行李就一个拉杆箱,过年回家怎么不多备点年货?”

“时代不一样了呗!”王大叔乐呵呵地说。

“20多年前,我是我们村里第一批出来打工的人。那时候,我一年也就年底能回一次家,想着怎么也得给家里买点东西。你不知道,当时我看什么都好,什么都想买,而且专捡那上面印着‘北京’俩字儿的买。什么土特产、纪念品,大包小包卷成一个卷儿,拿被子一裹、一系,就来赶火车了。”

“到了10年前,我们就都改用编织袋了。这东西又便宜又好用,把东西往编织袋里一塞,拿绳子一捆,就拎上火车了。那时候火车里到处都是编织袋,方便是真方便,不过很容易弄混!”

“5年前,开始流行旅游包了。说起来,那时候村里已经不缺啥了,我们也不用大包小包往回买了,带着钱回去比什么都实在。再说,我出来年头也多了,家里人早就习惯了,也不张罗着让我往家买东西了。我顶多就是买点北京的小纪念品给小孩子,图个新鲜呗,也不占地方,一个旅游包全能塞下。”

从被子卷到编织袋,再到旅游包和拉杆箱,王大成行囊的变迁,更是时代前行的缩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