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丹 增

内容提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者对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出几点思考:正确理解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着力点、多头并进形成合力、让中华文化融入世界、着力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

○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必须以经济硬实力为基础,而经济实力则必须有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才有可能长盛不衰。从某种意义上说,增强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

○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化产业、文化产值、文化对经济的贡献或文化在GDP中的比重,而要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的基础。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而言,不能把推进社会的恒久动力仅仅锁定在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层面上,而是要寻找一种能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模式。同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化产业、文化产值、文化对经济的贡献或文化在GDP中的比重,而要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的基础。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每年创作近4000部小说,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元,演艺市场十分火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政策宽松宽容。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力量与文化力量存在不均衡、不和谐、不协调的现象。文化发展出现一些急功近利、急躁浮躁的苗头,传统文化随意商业包装,文化遗产随意商业占用,文艺创作随意低俗媚俗,文化活动随意嘲弄喧嚣,等等。特别是一些城市大拆大建,造成历史遗迹无法挽回的破坏,弄得城市文化形象千人一面,文化设施千篇一律。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与灵魂,文化的功能是塑造人、感化人、美化人,使人有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对大自然讲恩德与敬畏,对人际关系讲诚信与和谐,对自己的行为讲约束与律己。人在文化的浸润中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升华境界、提升人格,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面对当前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我们要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塑造力、凝聚力、推动力、创造力、辅助力,使人担当对个人、民族、社会、国家的责任,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关于文化软实力,国外学者提出这一概念时,主要是指文化的魅力、共有的价值观和国家的创造力。今天,我们在运用文化软实力概念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特点加以完善。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可是今天还算不上是文化强国。我们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当努力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要重新反思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过度世俗化的问题。我们说,文化发展离不开世俗文化,但不能过度世俗化,还要保持文化的神圣性。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价值的共识,让文化成为全民族的精神灵魂。对此,我愿意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谈一点个人理解,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增强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正确理解文化软实力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军事力量、国土资源、人口规模等,都可以视为硬实力的体现,而一个国家以人为本的政府理念、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德、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等,可以看作是一种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就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能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仅仅简单地理解为发展文化产业,只注重文化的商品属性,忽视其意识形态属性,过度追求文化的经济效益,把文化一窝蜂地搞产业化。强烈的物质欲望不可能产生文化软实力,只有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内在信仰,才能真正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增强文化软实力,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国家、民族共同的主导意识形态和共有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软实力,而软实力反映一个国家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体现一个国家的尊严、形象、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口号,而是全体人民实践的道德准则,是把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凝聚民族团结和每个公民的现实追求,与整体社会的普遍要求对接起来的求同包容的意识形态。增强文化软实力,首要的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增强文化软实力,要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着力点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形象和尊严,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重要根基,保护、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实际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进而转化成民族的价值追求。而价值追求是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国家统一的纽带、社会文明的源泉。经验表明,哪里有文化遗产,哪里就是最具魅力的地方、最有品位的地方、最可敬仰的地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自觉”,就要以确实懂得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崇高价值为前提。

增强文化软实力,要多头并进形成合力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必须以经济硬实力为基础,而经济实力则必须有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才有可能长盛不衰。从某种意义上说,增强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没有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民族凝聚缺少核心,民族团结缺少力量,国家稳定缺少保障。当前,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多头并进形成合力。政府要加大文化投入,创造创作环境,力推经典力作,掀起文艺高潮,树立文化权威;社会上要确立文化地位,认同文化价值;文化工作者要担当起历史责任,做价值观的塑造者、真善美的捍卫者、先进文化的引领者。

增强文化软实力,要让中国文化融入世界

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也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中华文化影响世界。而如何让中华文化“走出去”、“送出去”、“融出去”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走出去”,要求文化有世界眼光,有中国特色,有艺术水平;内容和形式首先是外国人喜欢看的,外国人能看得懂的。“送出去”,是文化活动要由政府组织、国家出钱出国举办,我们现在国外开展的很多轰轰烈烈的文化活动大都是这类型的。“融出去”,是更高一层的要求,要求内容具有震撼人心的生命力,形式和载体要适应外国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运用高科技的传播手段、高水平的外语翻译,这样就可能融入世界主流文化形态。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富强,始于文化的复兴;一个民族的振兴,源于文化的繁荣。一个国家只有在世界文化中有相当的作为,才能进入大国之列,才能成为文化强国。

增强文化软实力,要着力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

尽管我们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成果,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世界文化的主导权,占据着文化软实力的高峰,拥有最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通过文化品牌输出他们的价值观。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文化,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等都是文化输出的品牌先导。而目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端文化品牌奖项也大都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办,比如,美国的奥斯卡电影奖,荷兰的荷赛摄影奖,丹麦的安徒生文学奖,还有格莱美音乐奖,普利策新闻奖等。文化品牌是一种文化象征,是文化人的创意,更是无形的资产,价值无法估量。文化品牌的消费者通过对品牌的概念消费来获取文化的体验、精神的愉悦。从根本上说,文化品牌的竞争其实是文化创意的竞争。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包括生产有形资源为基础的商品,还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融合而成的高文化价值高物质价值的文化品牌,即创意产业。因此,当前增强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要树立精品意识,发现创意人才,扶持品牌项目,靠品牌保持中国文化的尊严。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