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着大户学“良法”
本报记者 白海星 文 晶 通讯员 谢洪涛

隆冬时节,皖北麦田笼罩在一片寒气下。

64岁的饶金仲在自家田里细细查看麦根,丈量麦深,还拔起杂草,数一下叶瓣。“前段时间气温较高,刚打了农药,基本没什么病虫害,如果天气再次回暖,就要打除草剂,否则等到麦苗合拢时就没效果了。”饶金仲说。

饶金仲是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颍西镇单桥村饶庄村民,种地种了40多年了。眼下正值隆冬,按照惯例,应当是农闲的时节,但自从跟着种粮大户学科学种田,饶金仲和很多村民一样,隔三岔五地走进田间观察苗情。

改变饶金仲的是一个叫葛浩新的种粮大户。2008年,葛浩新在单桥村承包了一大块土地,开始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种植。土地深耕、种子包衣、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从未见过的种地新法,让善于学习的饶金仲眼前一亮。在与葛浩新几次交谈之后,年过花甲的饶金仲成了葛浩新的“学生”。

“他没有我年龄大,但在种粮方面他确实比我强。”饶金仲说,按照自己的种粮习惯,通常是旋耕机旋过地就播种小麦,但葛浩新却在播种时增加了深耕、种子包衣、镇压等环节,虽然每亩地多花了百十块钱,但同等条件下每亩地却能多打300斤小麦,每亩地就多收入200块钱。

从认识葛浩新之后,饶金仲就开始认真学习种粮的各个环节,2011年,他家的小麦亩产达到1400斤。

如今,葛浩新已经带动3万多农户建立了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田。“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为我省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强力支撑。”安徽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表示,“这些大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