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椽大笔绘新城
本报记者 刘 麟 通讯员 李英姿 辛 文

湖南衡阳市最具代表意义的主干道解放大道,其形其势甚像书法中的一“竖”。运力雄厚的笔画穿透时代的层层风雷,在衡阳城绘就了时代新城的轮廓。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宜居指数不断升高,人文特色更显丰满,衡阳越来越成熟靓丽、韵味动人……

2011年12月26日凌晨1时08分,衡州大道跨湘江主桥顺利合龙。这一衡阳城建史上线路最长、投资最大、技术最难、效益最好的建设项目,有望在龙年春节全线贯通。

两条主动脉大道遥相呼应,一并演绎着衡阳永不停步的兴城大略。

社会发展之快、城市成长之速更胜于期许。在诸多利好条件的簇拥下,衡阳以喜人的“加速度”步步长高、长大、变靓,成为湖南省率先跻身“特大城市”行列的新城之一

2011年,衡阳市九运会在新体育中心激情开幕,活力四射的运动节奏,带动了满城的喜悦和振奋。这个投资约2.8亿元,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固定座位33762个的新体育中心,就是塑城行动为全城百姓送上的厚礼之一。

2008年,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塑城奋斗目标,从2009年开始至2011年3年时间内,完成“四大工程”、“三大标志”共计40个大项的建设任务。经统计,包括新建、改造项目在内,3年累计开工项目达到95个。

61条背街小巷改造一气呵成,30万城市居民不再出行难;投资3.2亿元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工程,把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就业、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长驻社区,一批社区公共服务阵地和平台得以全面搭建;东西受阻、南北不通的出城口全部打通,条条宽阔洁净、坦荡如砥的大道载着财富梦想;曾经低矮杂乱的棚户区归于历史,一处处全新规划的现代化社区讲述着现代宜居生活的模样,创造性地提出保障性住房“出资共建”、“宜居指数”等概念,既保质又增量;荒山披绿,碧水绕城,异彩纷呈的沿江风光带成为衡阳一张精彩的城市名片,给人们带来美不胜收的精彩每一天。

在那场九运会开幕式结束后很久,还有市民逗留在体育中心大广场不愿离去。也许,那向着天空肆意喷洒的美丽喷泉能解读他们心中的秘密——在自己栖居多年的城市快意奔跑、跳跃跨栏、呐喊助威,是一种怎样的喜悦和骄傲;亲眼目睹、亲自参与、亲身见证衡阳城市的成长质变,是一份怎样的荣誉和自豪!

塑城是对“衡阳”的重塑,又何尝不是对“衡阳人”精神和理念的重塑。思想火花、创新亮点交叠而生,成为伴着有形大城一道呈现的更为珍贵的无形财富

现居韩国的衡阳人赵先生携妻儿回到家乡。离开衡阳七八年,他怎么也想不到,昔日小城长大了不知多少倍!楼宇林立,绿树成行,车流如织,进出衡阳高铁如飞……一切都神奇得难以置信。老父亲告诉赵先生,衡阳的机场就要动工了。小孙子兴奋地一头扎进爷爷怀里:“哦,那爷爷奶奶以后从家门口直接坐飞机去我那儿吧!”

赵先生的惊喜、老父母的自豪、小孙子的兴奋,都莫不缘于城市日新月异的成长,更缘于这份成长与自己的身心融会,相依相傍。在与城市共同生息的进程中,衡阳人意识到,新型城市化不独是增强承载能力,完善各类功能,培育个性特色,更是造就一座城市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让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城市与人不离不弃。

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新思维超前规划城市建设,成为衡阳决策者转变城市发展观念的“点睛之笔”。

在城市化的新时代,衡阳从做“人”的文章入手,突出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热点、难点问题,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无处不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化,完善城市功能。塑城行动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1个,财政投资达到了149亿元,拉通城市主干道,道路骨架日渐规整,先后完成了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停车场、夜宵市场、菜市场、水果市场、公厕建设,公共服务六进社区、安居工程即保障房建设等举措,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生态化,改造城市环境。为了使城市“绿”起来,衡阳大力开展了“十万乔木进雁城”行动,见缝插绿,通道增绿,人人种树,个个护绿,近三年来新增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全民动员保护湘江,关停沿江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绿色“活”起来,湘江清起来,蓝天碧水成为市民诗意栖居的家园。

塑城行动带给衡阳的巨变,不仅仅体现在城市面貌的变迁,更深入地写实在经济的连带升温、民生的幸福和谐、社会的团结安定、信心的凝聚提振,以及对未来更多、更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城市建设的风生水起,在带来衡阳城乡面貌变化的同时,也为“雁归来”择枝垒巢。13家世界500强,16家大型央企,8家股份制银行,如大雁回家,恋上了这里的青山绿水、遍地流金。富士康在选择衡阳时,被打动的最关键的三句话是“企业招得到工、高管安得了家、员工买得起房”,而这背后,就是衡阳方方面面城市功能的完善。

回看“塑城”答卷,全市共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132个,累计投入资金112.15亿元,分别为“十五”期间的2.4倍和4.4倍;打通了15条“断头路”,改造了21条主干道,初步形成“两纵两横一环”的城市骨架,建成体育中心等一批配套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建成区规模和常住人口分别突破107平方公里和112万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1平方米。

这张“答卷”,分明也带上了精彩加分的附属题:2010年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20.3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3.8%;财政总收入达113.33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年均增长27.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1∶37.5∶38.4调整为2010年的18.6∶45.5∶35.9;中钢、中国五矿、中建材等16家央企与衡阳市成功实现对接,富士康、欧姆龙等世界知名企业落户衡阳。

由此可见,不断长大的城市,必然要汇聚越来越多的财富、资源和机遇,催生越来越强盛的产业体系,并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良好的医疗、便捷的交通、发达的信息服务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市委、市政府形成共识,抓城市建设就是为发展提速,为民生造福。只有把城市建设好了,才能吸引外来客商,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衡阳自豪地向未来宣布,纳入西渡、南岳、云集、大浦四个卫星城镇,形成“一核多中心”的城市格局。一个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0万、建成区面积240平方公里的新雁城呼之欲出。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