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好形势来之不易
本报记者 瞿长福 李 力

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在起点高、灾害重、挑战多的情况下,实现了新的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这是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基础不断加强、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成果,是科技到位、抗灾有效、合力推进的结果。

不断完善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提供了有力支撑。据财政部统计,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40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一年来,财政安排“四项补贴”资金1406亿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860亿元,农作物良种补贴22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175亿元;安排农田水利建设相关资金696亿元,支持7000多个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840亿元,全国约1.3亿农村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农村约122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资助。

一年来,面对发生的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西南地区罕见夏伏旱、华南沿海地区多次台风登陆、农作物病虫暴发等重大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强化了科学防灾。为确保粮食丰收,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专题研究会议,追加了上百亿抗灾减灾资金。农业等部门及时搞好灾情预警,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推动出台了支持粮食、畜牧、渔业抗灾生产政策,推广“一喷三防”、大棚育秧、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池塘改造等防灾减灾技术;及时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调剂调运种子、种苗、柴油、化肥等救灾物资,组织农机抗旱排涝,帮助灾区恢复农业生产。

农业科技推广落实推动了粮食单产提高和农民收入提高。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由于农业科技的应用,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达到每公顷5166公斤,比2010年提高了192公斤,提高幅度达3.9%;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一年来,农业部门启动开展了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整建制试点,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6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54个、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839个;在关键季节、重要农时制定发布14项重大技术方案,派出110多个工作组和专家组,1万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小麦“一喷三防”推广到1330多万公顷,比去年增加近200万公顷,玉米地膜覆盖面积达到600万公顷,比去年增加40万公顷,全年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4400万公顷次,比去年增加960万公顷次。

与此同时,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监管防疫能力增强。这一年,我国大规模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有了新进展,蔬菜生产信息监测扩大到580个重点县,信息供给中存在的农民“听不懂、看不到、用不上”问题得到缓解,“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产供销形式更加丰富。农业质检部门加大了农产品监测、预防、应急、整治、执法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密度保持在95%以上,“平安农机”、“平安渔业”和“平安垦区”创建活动效果明显。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