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 在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1年12月28日)

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北京,共同出席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首先,我对本次年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

中央领导同志对此次年会高度重视,长春同志作出重要批示,云山同志为大会发来贺信。长春同志在批示中强调,要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对新闻媒体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殷切希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更好地赢得发展、造福人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十一五”以来,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先后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纲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我们取得了一批世界瞩目的科技创新成果。从“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问鼎世界,到“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突破5000米深海大关;从“嫦娥”探月工程捷报频传,到“神八”飞船与“天宫一号”在太空完美对接,我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一次次令世人惊叹,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我们的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研发人员总数已位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研发经费投入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世界第三。国家新建了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实现未来更大的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我们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服务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等国家重大活动,还是应对甲型流感等传染病疫情,抗击汶川、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科技创新都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这些成就的取得,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智慧,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正是有了各方面创新力量的汇聚和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激发,创新型国家建设才能不断积淀丰厚的土壤,结出丰硕的果实。在这里,我向所有为之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创新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经济复苏之路艰难曲折。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走出危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科技、依靠创新,通过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进而引发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提供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为此,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提升到战略层面,全球正进入一个创新空前活跃的时代。从国内来看,我国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越发明显,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科学谋划明年经济工作,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紧跟国际科技和产业发展新动向,准确把握全球需求变动新趋势,加快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使经济发展更多建立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之上。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贯彻中央精神,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继续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任务,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技惠及民生为本质要求,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强大支撑。

第一,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整体效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各类创新主体的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理顺创新主体关系,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努力形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立足国情,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强化统筹协调,把协同创新贯穿于创新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推动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协同创新,形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合力。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实施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骨干和引领作用,提高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要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联合攻克技术难关,培养创新人才。

第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创新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服务民生改善。要抓住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强食品卫生、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技术研发,让科技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

第三,着力培育大批创新人才,奠定自主创新的坚实人才基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难以实现。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举荐人才、造就人才,真正使有志于献身科学事业、有创新潜质的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发现和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特别要为年轻人施展才干搭建平台。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第四,大力弘扬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创新传统与时代精神,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用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以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要鼓励自由探索,注重诚信治学,提倡学术争鸣,树立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形成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风尚。要广泛宣传我国科技创新成就,大力褒扬创新先进人物,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自主创新奠定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五,积极扩大开放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扩大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依靠科技创新增进人类福祉的现实需要。要拓展科技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提高统筹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要围绕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环保、疾病防治、防灾减灾等全球性问题,加强国际联合研究,携手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要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鼓励和支持我国科技机构和企业“走出去”,加快提高我国在世界科技舞台的地位。

同志们,朋友们:

在国际科技大格局中,我国正在由全面的“追赶者”向部分领域的“同行者”前进,并在某些领域加速向“领跑者”靠近,围绕创新能力的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真正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努力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建立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要加快完善产业、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时代的大潮把科技创新推向了新的高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再过几天,新的一年就要到来,借此机会,谨向全体会议代表,并通过你们向所有关心科技发展、致力自主创新的各界人士致以新年问候和美好祝福!

祝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