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疆农垦科学院阎洪山
为了棉花夺高产
文/本报记者 姜 帆 通讯员 吴存远
阎洪山

不久前,记者来到位于新疆石河子市的新疆农垦科学院,见到了年近六十、身材高大、和蔼可亲但又睿智豁达的农机科研推广领域的专家阎洪山。多年来,阎洪山在承担多项国家和兵团重点科研项目的同时,积极服务于基层团场,开展科技服务及技术推广工作,为促进团场经济持续发展及致富职工群众付出了大量心血,成为团场职工群众信任的好专家、好老师。阎洪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成绩是属于我们整个科技团队的。”

2004年初春,阎洪山受新疆农垦科学院委派到我国最高纬度的棉区负责科技扶贫及服务工作。接到任务,阎洪山带领他的科技服务组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到了棉区一看,地里是大小不一的土坷垃,土地板结严重,改造难度很大。阎洪山没有灰心,认真查看每一块条田,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确定了以推广膜上点播技术为突破口,提升植棉技术水平的科技服务思路。“由于对农业新技术认识不足,不少职工思想上有顾虑,不愿意在自家的承包地里进行试验。”当地主管农业的余建军说。到了收获季节,膜上点播技术示范田的棉花产量比其他棉田每亩高出40多公斤。通过科技示范,第二年职工们纷纷要求新技术种植,膜上点播技术迅速推广,由2004年的100亩发展到如今的10万余亩。

随后,阎洪山和科技服务组的同志们将现代农业新技术集成组装,先后推广应用了棉花精量播种、膜下滴灌、机采棉等先进实用技术。仅用3年时间,籽棉平均单产从2003年的200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315公斤,创造了高纬度棉区棉花大面积高产的记录。

在几年的科技特派工作中,阎洪山十分注重对团场科技人才的培训。阎洪山每年都利用冬季,组织“科技之冬”活动,对当地的技术人员和职工进行集中培训,在生产季节组织技术研讨会、生产现场会、实用技术观摩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短信、板报、知识竞赛等多种职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宣传农业科技知识。他先后编写了棉花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管理、膜上点播技术等培训教材,编著了《棉花现代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两本专著。他身体力行、悉心传教,将自己数十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技术人员,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骨干,与当地的干部职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多年来,阎洪山一直服务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春季整地播种到秋季收获,了解掌握每个生产环节,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新疆农垦科学院副院长王吉亮说,“阎洪山工作扎实,敢于担当,责任心强,是我们院20多年来科技服务群体的代表。”

阎洪山每年坚持在基层服务120天以上。“老伴说我把家里当旅馆,但搞科研就得有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这才是科研工作者的目标。”阎洪山说。

阎洪山舍小家而顾大家,体验着科技服务工作中的每一份艰辛与过程,也收获着科技新成果带来的喜悦。2009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2010年被授予兵团“三佳”科技特派员,2011年获全国“十一五”期间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他的兵团机采棉试验示范项目,获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研制出的4ZBL-背负式籽瓜联合收获机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文/本报记者 姜 帆 通讯员 吴存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