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海农林科学院缪祥辉
高原百姓吃上新鲜蔬菜
文/本报记者 马玉宏 通讯员 李闰玲
缪祥辉

48岁的缪祥辉,衣着朴素,由于长期在高原工作,皮肤显得有些黝黑粗糙,就是这样一位基层科技人员,在农业科技岗位上用真诚点燃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希望,用挚爱谱写出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美好诗篇。

见到缪祥辉是在海拔3700多米的青海格尔木市青藏铁路沿线某军营的科技示范温室大棚里,当地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缪祥辉正在大棚里忙着下种。由于海拔高、寒冷、干旱、缺氧,当地自然条件非常严酷。一位战士告诉记者,平日吃的蔬菜都是汽车运送,赶上大雪封路,有时半个月都吃不上新鲜蔬菜。缪祥辉2010年5月就开始到当地调研。“现在大棚搭好了,蔬菜种子也播了,相信不用多久,当地人就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缪祥辉一脸的开心。

上世纪80年代,缪祥辉从青海大学农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互助县农技推广中心。从那时起,他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农业科技事业,从县农技推广中心到青海省农科院科研处,缪祥辉在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8年。缪祥辉心中十分清楚,要在青藏高原发展农业,必须依赖农业科技。

去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青海省科技厅启动了重建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农科院积极响应,迅速组成以缪祥辉为首的专家组,赶赴受灾严重的结古镇代格村调研,缪祥辉和同事们制订出在代格村建设一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打造科技先导型玉树震后重建样板的科技重建思路。

藏族有亲人去世49天内不动土的传统习俗,缪祥辉到达玉树时,春播的最佳时间已过,农时不允许再有丝毫延误。缪祥辉不顾旅途劳顿,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传。由于语言不通,工作开展得十分艰难,但他毫不气馁,想方设法打消群众的顾虑。经过努力,30余户群众被动员起来,连片种植了青稞良种、“青薯9号”马铃薯等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20亩。缪祥辉又趁热打铁,推广了配方施肥、适度密植、草害防控等技术。2010年秋天,补种的100余亩青稞全部按时收获,亩产达到190公斤。

缪祥辉还牵头编制了《青海玉树代格村高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计划在代格村建设18栋温室。缪祥辉仅用10多天时间就向玉树州有关部门提交了温室设计图纸,其间两次赶赴灾区指导温室建设。温室竣工后,他又四处奔走,解决了用水用电等问题。

目前,代格村的18栋高标准温室每天向当地群众提供各类蔬菜500多公斤,每栋温室可实现年收入2万元。另外,代格村村民新建的80栋温室已陆续投入生产。缪祥辉的干劲更足了,他说他要在代格村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农牧民,也为玉树的重建添砖加瓦。

文/本报记者 马玉宏 通讯员 李闰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