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经济生活广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快时尚的底线何在?
姜 范

在跪下给新娘戴戒指的那一刻,新郎的西裤突然裂了一个大口子。在自己的婚礼上被众多亲友看到这一幕,其尴尬可想而知。导致尴尬的裤子,就是著名的快时尚品牌“ZARA”。几番交涉下来,新郎终于得到了赔偿和一封道歉信,该品牌表示愿意接受监督,“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至于如何避免,道歉书中并未提及。

质量问题对于“ZARA”来说并非新鲜话题,仅在国内,两年内就已7次登上质量黑榜,还受到北京等地的消协批评。但是,“ZARA”一贯沉默以对。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快时尚品牌的质量问题已是通病,而且是屡教不改的通病。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合格是品牌产品的底线,为什么像“ZARA”这样的快时尚品牌如此漠视质量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快时尚品牌的主要消费人群。这一人群特征鲜明:年轻、追求时尚、收入通常不高。在众多消费者看来,“ZARA”是“一流设计、二流价格、三流质量”。一流设计并非“ZARA”独有,不少知名品牌的设计水准比“ZARA”高得多,后者曾多次因抄袭其他品牌的设计而交出巨额罚款;二流价格是多数中档品牌的集体选择,亦非“ZARA”独有;至于三流质量,就更不是什么褒义词了。而这三者的组合,却成就了快时尚品牌的竞争力。如果能以“二流价格”买到“一流设计”,即使质量上差一些也可以忍受。毕竟,以一流价格买一流设计并不是大多数年轻消费者可以负担得起的。不仅如此,许多快时尚品牌服装的消费者购买和更新的频率较高,只穿一季的大有人在,对质量的要求远弱于对设计和时尚的要求。再冲动的消费者心里也有一杆秤,买回的东西是否值得自然会加以权衡。不可否认,对这些顶着“设计”、“时尚”头衔的洋品牌,不少消费者给予了相当的宽容,即使这些品牌的质量问题屡屡曝光,也很少影响到销量。

“ZARA”等快时尚品牌的商业成功毋庸置疑。在全球各大都市的商业黄金地段,都可以看到“ZARA”、“H&M”、“C&A”等品牌的巨大店铺。但热销归热销,追捧归追捧,这些光环都不能掩盖质量问题带来的隐患。尤其是在国内消费市场上,其售价并不比欧美、日本市场便宜,若再算上收入水平的差距,快时尚品牌的价格更是远未到可以不计较质量的“白菜价”水平。消费者花数百元买一件衣服,对质量自然会有所要求。随着年轻消费者收入逐渐提高,其消费理念和质量意识也会不断提升,面对洋品牌时当渐趋理智,届时遇到质量问题还会如此宽容吗?

另一个有可能改变现状的因素是竞争的加入。国内市场尚缺乏能与“ZARA”等形成竞争的本土品牌,一些快时尚品牌之所以对质量批评处之泰然,说到底还是质量短板还没有伤及要害。一旦遇到更强劲的竞争对手,竞争就会延伸到整条产业链,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就是快时尚品牌们不得不做的选择了。

快时尚虽然挑战着服装行业的传统理念,却依然不能颠覆企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合格的产品质量依然是企业、品牌必须守住的底线,这同快慢与否无关,也同时尚与否无关。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