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恭志的23年“电影长征”
本报记者 刘 麟

23年里,身高1.42米的他肩扛放映机在农村走了20多万公里,他就是湖南永兴县柏林镇农村电影放映员马恭志。

12月22日下午2点,当马恭志出现在柏林镇柏林小学时,操场上一片沸腾。在孩子们的簇拥下,马恭志迈着不灵便的双腿走向学校的电影放映室。当天,他为孩子们播放的电影是《举起手来》。在孩子们的包围中,记者看不到他矮小的身躯,但他肩上扛着的电影放映机清晰可见。

下午5点,电影播放完毕,马恭志连杯热茶都顾不上喝就开始整理设备。他告诉记者,晚上7点还要去高山村放电影。天开始下起毛毛细雨,寒风刮着,老马发动“小三轮”走了,插在放映车上的红旗随风飘扬。

“马师傅来了,今晚有电影看喽!”5点40分,记者跟随马恭志来到高山村,立即就被在村口玩耍的小孩发现了。孩子们跟在马恭志后面,一路欢呼雀跃。接电源,试音响,马恭志开始了放映前的准备。天渐渐黑了,6点半村民们三三两两来到了放映点。“老马,今晚放什么电影?”有村民大声问,“《李天佑血战四平》,战争片!”老马的回答赢来了乡亲们的叫好声。虽是寒冬时节,乡亲们看电影的热情依然很高。“坐的是露天晒谷坪,听的是高音大喇叭,嗑的是自家炒的葵瓜子,享受的是老马给我们送来的精神大餐,我们每天都盼着老马送电影。”村民高大爷说。

38岁的马恭志5岁时因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终身残疾,下肢严重畸形。多年来,他用自己80多斤重的身躯挑着100多斤重的电影放映设备,行走20多万公里,走村串组,为乡亲们送电影,这一送就是23年!他先后自费更换了8台放映机,播放电影10000多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

1988年,马恭志踏上放电影之路,开始奔波在柏林镇周边的各个村落。那时候,柏林镇部分地方还没通电,每放一场电影,发电机、放映机、幻灯机、留声机、影片、银幕等重达三四百斤,都要靠马恭志和他的父母肩挑步行前往。有的放映地点非常偏远,需要走上一天,但马恭志他们每次都会准时到达。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村电影市场日渐萎缩,马恭志的同行都陆续跳槽改行,86人的乡村电影放映队伍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乡亲们需要电影,一想到他们看电影时的高兴劲儿,我心里就特别开心。”马恭志生长在有名的金银冶炼之乡,很多人靠金银冶炼发了财。已经致富的姐姐和姐夫多次劝他改行,跟他们一起创业致富,但马恭志拒绝了。他说,“我割舍不下这份事业,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乡亲们需要什么。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山村,年轻人都打工去了,家里剩下老人小孩,没什么文化生活,看电影是他们最喜爱的文化娱乐方式。农村看的是露天电影,夏天蚊子满天飞,冬天冻得直哆嗦,但只要有电影看,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早早地聚在一起等着我。石门村的郭飞虎连续10多年,只要我来放电影,他都会到10里以外来接我,电影放完后,他又挑着担子送我一程。有乡亲们的这份情,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

马恭志负责的电影放映点大多相隔很远,有的地方要走10多个小时山路。为准时放映,他经常提前两个小时出发。放映结束时已是深夜,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放映,他就连夜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有时遇到下雨,就只能披着银幕在山林中过夜。他对记者说,“由于经常在外奔波,我得了严重的胃病,但我都咬着牙挺下来,从来没有耽误过乡亲们看电影。答应了乡亲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这个我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为了提高电影放映水平,只有初中文化的马恭志自学完成了电影技工中专课程,拿到了电影放映技术最高的甲级资质。他还自己动手“做电影”:在每场电影播放前,马恭志都会先播一段用幻灯片制作的“加演片”,有新出台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农业科普知识、安全用电知识、防火知识,还有寓言故事。像这样的幻灯片,近5年来马恭志共制作了4500多张。他制作的《赌博是罪恶之源》、《六合彩的危害》等专题片感化了一批又一批沉迷于赌博的人,《冰糖橙种植技术》、《科学养鱼》等则为农民群众送去了致富技术。

今年3月,马恭志自费买了一辆崭新的三轮摩托车,作为流动电影放映车,还特地在车上插了几面红旗。从8月至今,马恭志带着他的电影放映机走遍了永兴县柏林镇、洞口乡80多个村,为乡亲们送去了268场电影,观众达4万多人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