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飞行55年,试飞定型多种国产机型,不断创新陆航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出数千只“陆航雄鹰”。最近,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为在部队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和完成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总参陆航学院某飞行训练团记一等功。
“如果说飞行安全是航空兵部队的生命,文化就是生命的灵魂”
这是全军航空兵部队安全教育的一个经典故事:2000年4月1日傍晚,飞训团机械员刘志军为36号教练直升机做飞行后“体检”,发现尾梁上一颗铆钉不见了。小刘清楚地记得,飞行前检查时那颗铆钉还在。小刘上上下下仔细寻找,旁边的油罐车司机很纳闷:“找颗铆钉铆上不就得了?”小刘说,“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当即报告了中队长李春杰。李春杰的要求更明确,“铆钉一定要找到,而且要查明脱落原因。”天渐渐暗了,李春杰钻进后行李舱尾梁处,打着手电,终于在一个机械接合部的缝隙中找到了那颗已经变形的铆钉,并“顺藤摸瓜”,发现尾梁上铆钉位置背面有一条4.5厘米的裂纹。
这一情况得到团党委高度重视,随之对全团该型直升机进行普查,发现还有3架直升机存在类似隐患。事后,生产厂家和研究所专家说,假如当时机械员只更换一颗铆钉了事,假如李中队长只找铆钉而不查找原因,假如团党委不开展普查,那么这些直升机的裂纹就可能迅速扩展,甚至发生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最终影响该型直升机定型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安全飞行,“短期靠运气,中期靠管理,长期靠文化”。走进这个团的营区和外场,记者深切感到,“安全催生战斗力”已成为一种军营文化,渗入每一个角落,印在每一名官兵心中。走廊里、板报上、橱窗间,一幅幅警示图片,一句句警示格言,都随时为官兵敲响安全警钟,甚至拉上窗帘,警示也会伴你入睡:“安全一万天,事故一瞬间”。56年来,飞训团秉承“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抓安全就是抓战斗力”的“安全文化”理念,使安全文化在传承中积淀,在深化教育中发展,最终成为全团官兵“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团队安全我尽责”的坚定信念。
“在安全文化传承中谋求创新,在创新中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为保安全,会不会降低训练难度?团长程艳利的回答很有哲理,“只有训练中多设险情,多练险情,提高处置险情的能力,才能真正保证安全。”
团长程艳利值守在塔台上,一边指挥机群起落,一边找准时机给某机组下达命令:“×号机组,请注意!关闭液压,按3号特情预案实施降落。”他紧盯飞行实时监控系统显示屏,观察该机的飞行状态及相关参数,注视飞行员完成险情处置程序。这是飞训团正在组织某型国产直升机进行无液压着陆课目试飞训练。
无液压在直升机飞行中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特情,是否试飞这一科目团里有过激烈争论。资深的老飞行员也心有疑虑:这个型号的直升机还处于改装训练阶段,此时开展险情训练是否有些冒进?经过讨论,团党委决定:一定要把这个科目拿下来。
为什么?因为在一次训练中曾出现过液压泵失效的险情,是凭着那位特级飞行员的经验和冷静奇迹般迫降的。此事引起团党委的警醒:要保证战鹰出现险情时安全返航,特情处置训练必须先行一步。
近年来,面对机型多次改装,飞训团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新难课目组训、装备维护保障、机场组训保障“三个特点规律”研究,制订了应急预案90余项,先后组织力量对20多个险、特情课目进行攻关。一次又一次地创新组训方式,带来了训练质量节节攀升,部队飞行险情和事故征候也逐年减少。在尚未定型的国产某型直升机试飞阶段,他们正确处置空中特、险情13次,及时发现故障缺陷985起,排除重大故障隐患121起,安全圆满地完成试飞任务,为该型直升机定型和批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国家有关部门称为该机型的“集体试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