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织就民航商务信息大网络
本报记者 冯其予
图为中国航信集团数据机房。 资料图片

干净整洁的机房内,10来个工作人员正认真地监控着运行中的设备,机房里间,一排排主机摆放齐整。这是12月13日,记者在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总部机房看到的一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年之中,全国民航从旅客购票到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再到航空公司调整航班票价所需要的实时数据,都在这里存储处理。

中国航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徐强告诉记者,“中国航信是我国惟一以IT信息服务为主业的央企。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航信目前已构建起支撑民航信息化发展的订座、离港、分销、结算商务信息系统,成为发展中国家惟一独立运营并保持持续发展的大型民航商务信息网络。”

一张机票的“前世今生”

在民航电子客票出现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4联纸质机票。与纸票相关的环节,涉及印刷、存储、运输、管理、销售、使用、结算等,成本压力十分突出。据介绍,一张机票的印刷、人工、存储等费用,折算下来成本在20元左右。

2001年,中国航信与深航开展合作,实现了团体机票的电子化,为电子客票全面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中国民航电子客票标准正式颁布后,中国航信迅速响应,在2003年率先与国航合作投产了电子客票系统,与南航、东航等航空公司合作的进展也比较顺利。自此,中国民航电子客票建设全面启动。2008年,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100%的中性电子客票普及率,成为全世界电子客票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电子机票的普及促成了购票渠道多样化,改变了以前只能到售票处购票的方式,实现了代理点、航空公司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等多渠道购票,机票的退、改签也可以在网上完成。”中国航信研发中心总经理高翔告诉记者,电子机票同时也催生了多种值机模式。

更重要的是电子客票代替纸质机票,不仅为民航业节约了大量成本,也减少了对运输、纸张、储存等环节各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仅2009年,中国民航销售电子客票就达1.89亿张,节约成本近40亿元。

两套系统的独立开发

在中国航信采访时,机场旅客离港业务处理系统(NewAPP)和离港多主机共用平台(Ange1CUE)这两个名词被反复提到。作为中国航信研究人员心血的结晶,这两套系统研制和投入使用,不仅提升了高端软件服务的国产化能力,帮助国内航空企业降低了经营成本,同时也打破了国际共用平台商的垄断地位,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国内进场软硬件环境的产品。

2002年以前的中国民航机场,几乎所有大中型机场的离港前端市场都被国外产品垄断。中国航信在对离港主机系统和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综合比较当时各种不同软件之后,于2002年6月正式启动了离港系统的研究工作。2003年1月,离港系统正式在深圳机场投入使用,成功经受住了春运的巨大压力,填补了国内机场旅客处理系统产品的空白。

“离港系统是机场为旅客办理乘机手续的关键计算机系统,可以将机场的客运服务工作有机连成一体。”徐强告诉记者,“关键在于这套系统的实时备份功能,为旅客顺畅离港加装双保险,保障了突发故障情况下机场和航空公司离港业务处理的连续性。”

离港平台系统则是中国航信满足国外航空公司需求的共用旅客处理系统。“比如,一家外航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运用这套系统为其旅客办理从值机到登机的一系列离港服务,帮助更多外航在中国运营,为旅客出行提供更多选择。”徐强告诉记者,目前已有17家国外航空公司使用这套产品的服务,覆盖了全国22家机场。

不久前,中国航信与国航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研发新一代旅客服务系统。这一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民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完全控制力的旅客服务系统研发进入实质性阶段。

徐强表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注重3个方面。一是要做系统的升级换代。二是要开拓民航业以外的业务。三是要推动企业“走出去”,尤其是在技术层面更要优先。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