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的落日余晖,洒满了菲洪山下的3000多亩咖啡林。夕阳下,云南省芒市风平镇帕托村菲洪村民小组的傣族小伙腾波岩保坐扛起满袋咖啡豆,乐呵呵地奔向山脚下的收购点:今天采摘的咖啡豆马上就要卖出去了。
9月至次年4月,是德宏州小粒咖啡的收获时节。每天傍晚的收购高峰期,装着咖啡豆的袋子便会堆满村委会院门前的收购点。
“能不能卖,先得过我这一关。”前来收购的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技术员张吉聪站在磅秤前,熟练地拨弄着秤砣,将称好的重量写在小纸条上递给腾波岩保坐。他说,这里的咖啡豆有混合级、级外两个等级,混合级每公斤3.8元。腾波岩保坐的29.5公斤咖啡豆可以卖110多元。
“我种咖啡好几年了,一亩咖啡林一年能赚4000元。”腾波岩保坐拿着刚领到的钱颇为愜意:全家一年收入2.5万元,八成靠种咖啡,冰箱、彩电、手扶拖拉机、摩托车都是咖啡豆换来的!
帕托村是个傣寨,有种甘蔗的传统。“甘蔗生长周期3年,人力成本和前期投入大,可利润不高。”腾波岩保坐说,自从改种咖啡后,成本仅是过去的一半,效益却增加3倍多。
如今,全村400多人参加的咖啡产业合作社有3000多亩咖啡地,人均年收入增加到4000多元,比种咖啡前翻了个跟头。满山遍野的咖啡林,就这样让傣乡人的生活变了样。
德宏三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超过500公里,少数民族人口近一半,经济发展事关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作为欠发达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行,必须留住青山绿水,因地制宜。”云南省委常委、德宏州委书记赵金说,德宏的生物产品丰富,热带农作物齐全,可谓样样有、样样好、样样少,是小车装不下,大车装不满。
2009年底,德宏州围绕咖啡、坚果、柠檬、油茶、核桃、竹子“六棵树”和“一棵草”即番麻出台措施,实施切合实际、对脱贫致富拉动力强的“非常6+1”战略。州里成立了特色产业办公室,每个产业有个领导小组,分别由一位州级领导挂帅,一盘棋作规划。同时,设立扶持基金,鼓励扩大规模。
然而,产业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很普遍,热带作物家家种,可价格上不去,赚不到钱,也就没了积极性。
“抱成团才有力。”41岁的菲洪村民小组组长线岩喊过说,2009年,帕托村90多户村民自发成立咖啡产业合作社,订章程,订价格,订种植规范,并与龙头企业合作,推行科学的管理模式。村民可在自家地里种咖啡,也可抽签承包企业咖啡园。合作社还与企业协调,按照每亩每月20至25元的标准预支生活费,农药化肥可提前赊用,入股社员还能从销售中分红。
这样做的结果是,效益好了,规模化程度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起来了。眼下,德宏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215个,成员总数1.99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6.67万户,年销售农产品总值4.68亿元。
事实上,在农产品顺畅产销和农户收益增加的背后,是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
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是家土生土长的企业,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有影响。为摆脱多年替国外品牌供应原料的窘境,公司开始打造自主品牌,投资4亿多元建成年产1万吨的生产线,原料需求量大幅增加,基地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记者来到德宏后谷速溶粉分公司二厂,远远就看到卡车排成长龙,把包括帕托村合作社在内的种植基地收来的咖啡原料源源不断地送进生产车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市场波动大,我们饱尝了没有原料基地的苦头。这两年公司下力气建基地,扶持农民合作社,最终大家都得益。”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建萍说,“今年我们要收购更多的咖啡豆,雇佣更多的工人,这都有赖于合作社的支持。”
后谷已在云南省种植咖啡16万余亩,带动咖啡种植户4万户、近20万人,咖啡种植户的年净收入增加数亿元,公司的咖啡深加工产值也超过20亿元。
咖啡的产业化只是德宏实施“非常6+1”战略的一个缩影。至2010年末,全州生物产业基地总面积已达150.45万亩,实现农业产值2.24亿元,带动农户近10万户。咖啡、坚果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竹子、柠檬种植面积全省第一。
农民的致富渴望,合作社的抱团发展,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合力造就了“非常6+1”战略的成功。尽管德宏州产业发展的规模还需扩大,市场仍要拓展,品牌和技术基础亟待夯实,但快速成长的“六棵树”、“一棵草”已成为边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也为德宏进一步发展生物产业、争当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排头兵奠定了基础。记者认为,对于与德宏相同和相似的地区来说,这样的实践很有借鉴意义。
3天后,记者离开帕托村时,几百名村民正在村委会大院里开会,总结今年的收获,盘算着来年的光景。视咖啡豆如黄金珠宝的腾波岩保坐家的大门上,红红的对联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很是惹眼——家居黄金珠宝地,人在美满幸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