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好山水画 打好太极拳
湖北武当景区“三个转型”效益增
记者魏劲松、通讯员马献伦 薛启胜

本报讯 记者魏劲松、通讯员马献伦 薛启胜报道:12月6日,湖北省武当山风景区携手好莱坞国际顶级制作团队共同打造《太极传奇》——太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签约仪式在京举行。这是继今年5月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后,武当山旅游转型发展的又一亮点。近年来,通过“三个转型”,武当山将大山、大水、大人文的“名片”越擦越亮。

思想观念转型,保护有形遗产,发掘无形文化。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工委书记李发平表示,武当走向世界,首要是保护古建筑和道教为主的武当文化,挖掘提升武当文化品牌价值,这是武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武当山特区明确提出了景区做“减法”、城区做“加法”的规划和建设构想。这一“加”一“减”,让以大山、大水、大人文为格局的武当山景区的优势凸显。他们对62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制订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搜集整理文物资料100多万字、图片3万张(幅)、拓片1.1万张,建卡5000多张;抢救性完成了玉虚宫、五龙宫大殿等10多处古建筑的复修工程。

在修缮保护有形遗产的同时,武当山特区对无形遗产进行了发掘整理。武当武术是将武当文化注入旅游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目前,经系统整理,共挖掘武当武术拳种、套路近100种。一位外国游客说,“我是第三次来武当山学武术,不来武当想武当,武当文化深深吸引了我。”

发展模式转型,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武当山坚持请大院、请大师编制完成了《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武当山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等发展规划;引进国内知名的10大文化产业企业,组建太极湖集团,投资180亿元开发太极湖岸30多平方公里的秀丽山川,兴建起世界一流的休闲养生园地。

为形成山上山下无缝对接、有机互动,武当山特区以配套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目标,以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为引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随着武当山旅游发展中心、武当国际武术交流中心、武当艺术馆、太极剧场、武当国际会议中心、武当旅游码头、游艇俱乐部等项目的竣工运营,一幅集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国际生态旅游“山水画”将演绎新的太极传奇。

经营方式转型,画好山水画,打好太极拳。近年来,武当山特区在旅游文化的推广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通过影视作品、网络、交流活动、形象展示等多种方式,让人们了解武当、亲近武当。

武当山利用每年的西洽会、中博会、香港文化周等大型商贸活动,大力进行宣传推介;组织武当功夫艺术团赴海内外重点游客集散地开展促销活动。在维也纳国际大剧院演出的武当音乐大典,深受外国友人的欢迎;在武当制作的故事片《太极之路》,荣获第二十八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最佳体育影片奖;美国探索频道拍摄的《中国七大奇观——武当山》,海外反响强烈;中国武当山英文旅游网络等平台的开通,提升了武当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影视作品方面,成龙领衔主演的好莱坞大片《功夫梦》、张纪中版的《倚天屠龙记》和《西游记》等,都曾在武当山实景拍摄;武当山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9集高清人文纪录片《问道武当》和《太极武当》,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正在筹拍的电视剧和电影《大武当》,将会把武当山的美景通过镜头传播给更多游客。

与此同时,武当山特区在景区、城区、新区、湖区全方位打造武当文化符号:斥巨资在央视滚动播出文化武当广告;创作演唱武当歌曲20多首,使文化武当的氛围更浓;首次悬赏100万元破解《天道密码》,使武当文化更显神奇;以文化拉动旅游,使武当山景区接待中外游客的数量猛增,预计全年可实现旅游总收入13亿元。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