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灵宝:紧握文化之匙 开启旅游“金矿”
本报记者 党涤寰

从2009年3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到2011年12月被国务院正式纳入全国第三批资源城市转型试点,河南省灵宝市在转型道路上积极探索,经历了发展思路由困惑到明晰,发展形态从粗放到有序的艰难提升。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座“黄金之城”时,接续产业已经在深冬的黄土地上挥洒新绿——

灵宝金矿的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千年的矿冶炉火,铸就了“中国金城”的辉煌。据统计,近40年来,灵宝累计向国家交售黄金740多万两,实现利税超过140亿元,财政收入以每年平均35%的速度递增。随着时间的推移,灵宝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困境。

“黄金之城”的明天靠什么承载?灵宝人寻找着更大的富矿:

坐落在灵宝秀美山水间的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与此同时,函谷关和灵宝还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是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圣地,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很多历史上著名的成语故事和历史传说,都出自这座重关名城。

黄金资源有限,文化资源无限。灵宝市委书记吕均平认为,一定要把自身优势和潜力挖掘出来,让沉淀的历史在当代起舞,让悠久的文化为自然山水注入灵魂。要在弘扬和传承的基础上坚持有所创新,让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成为灵宝永不枯竭的“金矿”。

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灵宝的城镇化建设没有变成单一的产业概念,而是成为旅游、商贸、地产、酒店等板块资源梳理整合的过程。生活、文化、艺术、生态、休闲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生活形态,这也正是灵宝城市发展的核心模式。截至2010年底,灵宝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5.6万人,全市城镇化率(含城区)达到38.9%,年均增长2.28%,为城市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从市区沿着弘农涧河一路前行,来到了函谷关景区。蜿蜒而来的弘农涧河在景区附近积聚成湖,银色的水面在雾霭中朦胧而神秘。

灵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根友告诉记者,太极圣湖是对弘农涧河的部分河段筑坝蓄水而成,体现的正是道家的“顺势而为”。这1400亩的水面就像景区的“眼睛”,给函谷关增添了无穷魅力和灵气。

走过关楼广场,老子雕塑便伫立眼前,这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老子像的右首,一面长达365米、高12米的墙壁,洋洋5000字的《道德经》被雕刻在“天书”上,以篆书和行书两种字体雕刻,供游人拜读。

函谷关旅游区管理处主任陈荣亮告诉记者,近年来,灵宝市投资5.89亿元,精心打造龙头景区——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军事文化和老子文化的交融,感受函谷关穿越古今的神奇历史。

为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灵宝市采取政府融资、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打造了历史文化游、黄金文化游、生态果乡游、民俗文化游4条精品旅游线路。其中黄金文化游将现有的黄金开采、冶炼、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线全面开放,使游客既能参观到明朝景泰十三年的古采金洞,又能了解到现代化的采矿、高科技冶金、精炼等黄金生产加工流程,感受黄金之旅的无穷魅力。

与此同时,灵宝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衔接大黄河之旅,开展“黄河金三角”民俗风情游,展示豫西地区别具一格的民间社火和皮影戏、剪纸、泥塑等民俗文化,努力建设中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中心地。

吕均平说,未来的灵宝,将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的多样化,突出发展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业,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