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惠民促发展 文化低保润心田
本报记者 李 哲

“走,瞧戏去。”山西省陵川县平城镇杨寨村的李志修大爷吆喝左邻右舍几声后,撂下碗筷,搬上小马扎就急匆匆地往戏台赶去。

杨寨村是上党“戏王”赵清海的故乡,村里老少都是戏迷,自从被列为晋城市537个文化低保村之一后,全村上下终于解了盼戏的渴。这不,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70多名演职人员乘着大篷车送戏下乡到杨寨,为这里的父老乡亲连演了5场经典剧目。

据了解,自启动“文化低保”工程以来,“送戏下乡”活动使得近50万农民得到了文化滋养。“以前没戏看的时候,村里人农闲时不是在家打麻将,就是靠在墙头晒太阳。自从‘送戏下乡’活动开展以来,我们这些老头乐坏了。”李大爷说起这些,真是乐得合不拢嘴。

说到晋城的“文化低保”,还要从一封来信说起——

2008年11月,一封信送到了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康吉仁的手里:“我是阳城县蟒河村一名享受低保的老人,这几年开发旅游,大伙儿有事做了,很高兴。但我们村几百号人一年到头连场电影都看不上,更不用说看戏了,没有文化生活……”寥寥数语,道出了老百姓对文化的渴求和期盼。

为彻底解决偏远山区农民、贫困边缘低保户、背井离乡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当年底,晋城市就启动了“文化低保”工程,保证这些“文化低保户”能看得上电影、听得到戏、买得起书、业余时间有处可去,其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

为保证“文化低保”工程落到实处,晋城市定下了硬性指标执行:为文化低保村每年放映12场电影,演一场戏或文艺晚会,赠阅中央、省、市3级党报,为城乡低保对象每人发放20元购书补助卡。同时,按10000元标准为农民工集中居住地配置文化活动室,按每个村民15元的标准为文化低保村建设农家书屋。在资金使用上,采取政府集中购买、直接补贴的办法。在文化产品供应上,既追求“营养”,更注重口味,把选择权交给群众,由群众选择演出的曲目、影片和配送的图书。

方方面面的努力,让“文化低保”深入到晋城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在凤台东街万通商业广场施工工地的文化活动室里,记者看到了崭新的37英寸电视机和DVD,印有“文化低保”字样的铁皮书柜中也是内容丰富,柜子最上层陈列着200多册图书,扑克、象棋等其他娱乐用品整齐地放在下面一层。据工程项目经理介绍,工地没有纳入“文化低保”工程时,工人们看不上电视,也没书看。收了工,有的洗洗睡觉,有的三五成群在城市大街小巷闲转。现在工地有了文化阵地,大家一收工就集中在这里,看书的看书,看电视的看电视,各得其乐。农民工在哪里,文化活动室就建在哪里。这一个个流动的文化空间拉近了农民工与城市的距离,让他们得到了心灵上的温暖和慰藉。有专家认为,晋城市建立农民工文化活动室的做法,是城市管理者关注农民工精神生活的有益尝试,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城市管理者充实、提升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会给城市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文化的滋润细密无声,收获的却是满园芬芳。“文化低保”为老百姓带来的也不仅仅是业余生活的满足。记者了解到,在晋城市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农家书屋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村民们到农家书屋去看书学习,开启思维,激发智慧,最后投入于实践,找到自己的致富门路。

晋城市城区的新农村连片建设是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起步的,随着近年来全省煤矿关停整顿工作的进行,许多农村原有的主导产业已经消失,这些村子面临着二次创业的艰难选择。“农家书屋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适时而生,引来了许多村民从中汲取知识和营养,充实自己的头脑。是书本中的知识让他们将目光投向市场,于是我们有了牛山村的玫瑰园建设,有了晓庄社区的食用菌基地建设,有了北闫庄村的蔬菜批发市场,有了司徒村的千高农业园建设,有了众多的种植业、养殖业专业户。农家书屋让农民和社区居民的眼界开阔了,让村集体经济转型有了支撑。”时任晋城市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波说道。

“文化是民生幸福的要义,是美好生活的保障,文化惠民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晋城市市长王清宪对记者说,“从民生角度出发,我们将继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