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兴皖富民 活力江淮
压题照片: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资料图片

“十一五”时期,安徽省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全面启动,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375.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359.33亿元。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产出指标

“十一五”时期,安徽省全社会研发经费逐年增长。2006年该项支出为59亿元,2010年增至163.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表1)。

安徽省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总数大幅增长,从2006年的28825人年增长到2010年的64169人年(表2)。

“十一五”时期,安徽省专利授权量达3.46万件,是“十五”时期的2.7倍。2010年专利授权量达16012件(表3),并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8项。

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安徽省充分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龙头示范作用,按照高端引领、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的要求,广泛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以应用开发为主展开自主创新。

1、重大项目

2010年,安徽省执行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73项(表4),在13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参与承担了10个重大专项项目研发。

2、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新技术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芜湖高新区、蚌埠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截至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及各类国家创新创业平台106个(表5)。

3、开放合作与人才引进

安徽省的开放合作意识进一步强化,区域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国内国际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明显成效,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更加健全,拥有博士后工作站78个,两院院士15人。

4、政策保障

2008年,安徽省作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从当年起每年安排5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并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创投引导资金,对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重大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三、重点领域成果与成效

自主创新对安徽省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科技成果、产业成果、改革成果和人才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5968亿元,比上年增长47%,占全省工业产值的29.0%;实现增加值1623亿元,增长27.4%。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1313家。

光机电领域:2010年光机电领域实现增加值797.4亿元,占当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49.1%。合肥锻压等研制的“大型数控单动薄板冲压液压机”通过国家级检测,性能指标及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奇瑞装备公司等研制的“QH-165kg新型点焊机器人”,是国内首台自主研制可提升负载165公斤级的点焊机器人。

新材料领域:2010年,新材料领域实现增加值493.8亿元,占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30.4%。安徽安利股份公司等研发的“速成即剥离二液型聚氨酯合成革关键技术”,性能指标比国内一液型技术的平均水平提高25%至50%;合肥会通等研发的“新一代环境友好聚丙烯发泡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食品包装、建筑材料等领域。

生物医药领域:安徽环球药业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合作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成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填补了中国在喹诺酮类药物研发中40余年的空白,该药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并正式投产上市。安德生(合肥)制药有限公司开发研究的新一代水溶性和靶向性紫杉醇新药——一类新药紫杉肽,是我国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紫杉烷类一类新药。

电子信息领域:合肥芯硕半导体公司研发投产的高分辨率光刻机改变了我国此类产品100%依靠进口的局面,目前,该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中电集团第38所“魂芯一号”BWDSP100高性能通用数字处理器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居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通用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合肥东芯通信“LTE终端基带芯片”攻克了我国发展LTE技术的瓶颈,目前已完成芯片原型机开发。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稳定运行的高效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组件”,于2006年获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领先技术“蓝天奖提名奖”,已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4项;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光伏玻璃成套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填补国内空白,已获4项发明专利和15项实用新型专利;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检测仪器与设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和软件著作权60项。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奇瑞、安凯、江淮三大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分别在新能源乘用车、客车和商用车上进入前沿,有多款新车型入选《新能源推荐目录》,2010年,合肥市生产150辆纯电动客车、585辆纯电动轿车、建成全国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充电站;铜陵有色先后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51项,主产品阴极铜产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铜行业第一;海螺集团开创我国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先河,形成不同产能水泥生产线配套余热发电工程系列化设计标准,被列为国家十大节能工程之一。

3、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共选育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130个,自育品种推广面积分别占全省的80%、35%和20%,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稻麦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省级地方标准31项。工程共吸引全省50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增产粮食759.21万吨。已在全省建立13000多个村级信息服务点,230万农业短信用户,研发出国内首个农业专业搜索引擎“中国搜农”。

4、科技型企业发展情况

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1313家,实现产值4665亿元,增加值1268.8亿元,当年申请专利10084项,授权专利6193项。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447家,10亿元以上的72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1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46家。

5、技术市场成果交易

2010年,安徽省技术市场各类技术合同成交总数达4831项,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6.2亿元(表6)。

(以上数据主要来自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统计信息网、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