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兴产业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开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通道
文/本报记者 李治国

深入张江药谷采访,一方面为其日益强大的研发能力欣喜,另一方面也看到目前我国的生物医药委托加工政策一直没有突破,这使得研发力量突出的张江药谷面临新药成果流失的风险。可以说,产学研结合这个老问题,也在生物医药这个新领域凸显出来。

不妨看一下国外同行的进展,业内专家表示,生物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焦点,目前生物技术专利占到世界专利总数的30%左右,同时医药创新模式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化的合作程度日益提高,主要是大型医药跨国企业,正在寻求规模经济效益,通过有针对性的并购,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各个国家开始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美国制定了《生物技术未来投资和扩展法案》,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予以大力支持;日本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成立了生物技术战略研究会;韩国也提出了举全国之力发展生物技术的战略方案。

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生物医药在创新和产业两个方面还都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表现一方面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占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即便在我国已批准上市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原创产品也是少数;表现之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尤其是中试、放大、集成工程化环节薄弱,全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15%。

因此,专家建议,首先要重点突破和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前沿生物医药技术,近期优选一批成熟度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化,对于已实现产业化技术的,要扩大应用范围;同时,改造和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公共实验室、融资平台、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有效实施机制,联合开展生物基础成果的转化。

第二要推动相关要素向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打造高校生物医药产业链,加快培育和发展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区域集群,鼓励和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和上下游相关主体良好合作,合理分工,有效集成,优化产业链,最大限度降低产业链运行成本。

第三是按照政府导向、市场机制的原则,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加速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支持若干有技术特点、机制灵活的高科技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支持大中型生物医药流通企业,鼓励其积极探索进军国际市场。

据记者观察,上海已经着手在打通科研与产业的通路问题上先行一步。比如,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在12月10日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向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等部委和科研院所提出,进一步加强多方合作,围绕艾滋病治疗药物、抗疟药、疫苗等,共同布局攻关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首仿药物、创新药物方面实现突破;围绕恒瑞、天士力等重点企业,推进3至5个重要创新药物和产品的产业化,争取在2015年实现规模化生产,为此,上海将落实1:1的经费配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技术创新需要积累,产业发展需要积淀,尤其是医药关乎健康,在当前时不我待的发展态势下,更需要技术人员耐得住研发的寂寞,也需要企业经受得住市场的风雨,用坚实的脚步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