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着深厚的感情走基层

丰富的精神食粮

近日,经济日报“大江南北访五谷”系列报道引起了我的关注,记者们用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细腻的笔触向广大读者描绘着一个个可感可亲的种粮故事。可以看出,经济日报在“走转改”上确实投入了真感情。

一是形式新。首先,在“开栏的话”中指出在我国粮食连续获得八连增的背景下,不应忘记广大农民和农业战线的职工为丰收付出的劳作与艰辛,要同农民兄弟话年成、算收入、谈苦乐,将镜头聚焦到种田人身上。其次,增设“五谷志”一栏,以“志”的形式,讲述了五谷的“前世今生”。语言简洁凝练,颇具史志韵味。再次,用翔实生动的报道描绘了粮食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情况。不仅记录了一地区一品种的发展现状,而且还阐明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如果不是倾注了真情,怎能做到这般细致!

二是内容实。《玉米带上产“黄金”》、《干旱山区玉米香》,《“张杂谷”与高产梦》和《“沁州黄”与粮农情》等报道,话题不仅涉及土地流转、科技强农,而且延伸到加工销售、营养利用等环节,一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报道还针对产业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比如,如何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和如何发展循环农业问题等,给广大种粮农民和粮食工作者带来诸多启示。报道选择的主人公既有年收入过百万的种粮状元,又有种粮小农户;选择的劳动场面既有大机器耕作下的规模农业,又有传统劳作下的家庭农业。

这样真切具体的报道,如果不是记者与农民蹲地头、唠家常,是很难写出来的。“走转改”为我们带来了一股股温暖而亲切的春风,读来就像是在介绍自己身边某个亲朋好友或不远处某个熟悉的村庄。笔者真诚希望“走转改”能不断为读者送来这种“情理兼蓄、鲜活亲切、史今明晰”的好报道。

(江西省湖口县委宣传部 袁新华)

群众心里暖洋洋

11月16日,经济日报在一版刊登了《为了千家万户的温暖》的报道,七版又介绍了各地向群众供暖的情况,读后感到心里暖洋洋的。

随着冬季的到来,供暖是一件大事。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经济日报介绍的天津“早准备保运行”的报道及时回答了这个问题。据报道,早在4月,天津市各级供热部门就开始对供热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保证系统、设备随时可以进入启动状态,这对我们启发很大。严冬即将来临,我乡仔细排查了近年来因城镇化搬迁户、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搬迁户等安置情况,达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由村第一把手在调查情况上签下保证书,采取多渠道、实实在在的措施解决购房贷款等资金,让全乡搬迁户能在严冬到来之前住上温暖新楼房。

在《沈阳:今冬供暖不一样》一文中,介绍了沈阳对效果不好、投诉居高不下的供热企业执行退出机制,同时尝试新办法,看天供暖,冷天烧足一些,暖天可少烧一些,实现了气象资源与供暖管理的有益结合。我乡在慰问贫困户方面也积极开拓创新,如在解决慰问资金方面,我们在干部职工带头捐款的同时,正积极争取省委驻我乡扶贫工作队、乡内企业主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有足够的资金,让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过一个暖冬。《哈尔滨:室内暖室外净》一文启发我们,在为民送温暖时,要特别关注节能环保。我乡在给困难户送温暖时,不忘给困难户送环保知识,引导其将家院内外清扫干净。经济日报的报道为我们提供了舆论支持,我们深表感谢。

(江苏省沭阳县东小店乡 赵登亚)

报道贴近百姓生活

经济日报社深入基层采访,刊发了许多生动鲜活的报道。由于从事基层人民银行工作,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经济金融发展。我注意到《养鱼富了龙街村》、《上海:休闲“鱼”乐增趣味》、《信用联保架金桥》等文中报道了金融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令人欣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普惠型”金融稳步推进。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已离不开金融。经济日报报道的信用联保、中小企业融资、农产品期货、惠农社保卡等无不印证了不断创新的金融业正有力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尤其是在强农支农方面,金融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希望经济日报能坚持不懈地“走转改”,继续深入群众生活,多多报道金融消费者和金融市场竞争,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李震)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