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化工集团:
争做芳纶产业领跑者
本报记者 暴媛媛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现有的6大业务板块中,化工新材料是目前最大的业务板块,也是其中的核心板块。中国化工集团深谙“老化工,新材料”这一秉承多年的发展理念,经过多年的科技研发、技术积累及海外相关业务并购,已在有机硅材料、高性能膜材料、高性能纤维等诸多领域占据了排头兵位置。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成都的中国化工集团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切身感受新材料领域技术创新的魅力。

在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新材料基地,淡黄色的纤维材料拿在手上轻柔光滑,看起来只有细细一束的芳纶纤维,如今已是汽车、船舶、新型建材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应用材料。为了让这一纤维材料实现产业化,中国化工集团旗下的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投入研究20多年。2011年5月27日,凭借16项核心技术打造的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芳纶II生产装置试产成功,第一卷芳纶II顺利下线。

“芳纶II的产业化意义重大,攻克这个难题,会让相关产业也跟着兴奋起来!”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负责人曹先军对此不吝褒奖。

“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低密度,是芳纶纤维的几大特点,因为这种高性能纤维在汽车、船舶、高速列车的重要部件制造,以及橡胶补强、光缆补强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企业对芳纶生产技术一向采取垄断措施,目前世界上主要生产商是美国、日本的两家公司,过去,他们的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90%。”

国内长期不能实现芳纶纤维的工业化生产,曾长期依赖进口。去年全球对位芳纶需求量约为6.1万吨,未来5年这一需求量将保持5.1%的年增长率;到2012年,我国的对位芳纶需求量也将达5600吨,2015年更将达10000吨。“落后于人、受制于人”,正是我国芳纶纤维的现实写照。

经过一系列系统调研后,中国化工集团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起研发芳纶纤维的重任。“资金投入大,技术门槛高,国外搞垄断,这是芳纶研发最初遇到的几大难题,也正是因为难题,更激励科研人员迎难而上。”与中蓝晨光打了数十年交道的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叶光斗说,中蓝晨光的员工都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与其说晨光团队奋发图强,莫如说他们奋发图‘有’——国外有,我们也要有!这一点尤其值得自豪。”

在中蓝晨光研究院,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要分批参加专业培训,员工也被鼓励边工作边深造,从掌握基础原理到开展实验,再到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研究与生产不分家。曹先军告诉记者,生产线相对成熟后,三分之二的科技人员都要再回研究室,继续向前研发,“做科技型企业,不能只当追随者,我们要让创新始终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要让自己的研发成果不断产业化。”

“芳纶产业化缩短了我们与国外发展同类产品的距离,使各行各业急需的材料得到保障,未来更大有可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任建新告诉记者,材料科学仍是他们“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中化集团将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未来5年继续主攻基础性、关键性、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建立若干拥有世界级规模的大型新材料生产基地。

“以芳纶研发来说,第一个台阶是要赶上国外先进企业的生产水平,我们正在做;再用5到8年时间巩固芳纶产业化、丰富品种、开发下游,这是第二台阶;之后还要靠持续的创新,争取做芳纶产业的领跑者。”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芳纶II首席专家王凤德告诉记者。

据了解,中国化工集团用于创新和研发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2010年,研发投入比例达到了销售收入的2.7%,作为创新型企业,‘十二五’时期这一比例有望达到3.5%,折算下来,每年用于研发创新的投入将达70亿元左右。此后,这一比例还会不断提高。”任建新告诉记者。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