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思路带来新变化
——内蒙古、山西、河北社会管理创新采访见闻
本报记者 许跃芝 实习生 屈慧莹 周 红
内蒙古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河镇河湾村的两名村民正在向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咨询有关土地承包政策法律问题。 张学伟摄

编者按 农村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之一。11月14日至28日,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组织中央媒体赴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开展第二批“走基层——见证社会管理创新”集中采访活动。本报记者在随行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地区在农村及城乡接合部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学习与借鉴。

“三网合一”打造乡村“110”

“只要打开这个页面,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板块,如果村民有诉求,都可以写在上面反映,我们会一一回复,并时时更新。”山西临汾安泽县县委副书记牛庆国边介绍边向记者展示“平安创建网”。

今年以来,安泽县实施了以“三网合一”和县、乡、村三级联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其实就是为群众的诉求提供了一个畅通的渠道,让他们真正了解到各类涉农政策,从而做到事有人管、事能解决、百姓得福。”牛庆国说。

据介绍,为创立“三网合一”的服务平台,安泽县投入了300余万元。三网包括“平安创建网”——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诉求和意见建议,“基层党建网”——发挥教育培训和服务发展功能,“阳光农廉网”——让群众及时、全面、便捷地了解各项惠农、支农、扶农政策。在三大板块下开设了先锋引领、三农服务、综治动态等28个便民实用栏目。

牛庆国告诉记者,现在安泽县的群众坐在家中,点击鼠标既可以查看政务、村务相关信息情况,又可表达合理诉求。在一些不具备网络条件的村,县里开通了110诉求热线电话,设置了公示墙。

“当然,如果只凭一张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网络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具体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个人。”牛庆国说。

府城镇作为安泽县的一个试点,建立了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与县社会管理服务大厅和村级便民服务室,共同构成了安泽县的县、乡、村三级联动机构。镇长牛福生介绍:“服务中心由党委书记担任总指挥,政法委书记担任主任,还开通了24小时有专人接听的专线电话,以便及时处理政策咨询、诉求答复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服务中心整合了民政、财政、农经、农机、林业、司法等站所,即所谓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而在制度保障机制方面,府城镇还同时建立了接待登记、首问负责、领导带班、限时办结、信访陪访、责任追究等制度。“其中的领导带班和信访陪同制度,大大规范了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过去有个别的乡镇干部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群众,上班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现在不行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要和老百姓面对面,解决不好,不仅群众不满意,自己也交不了账。”牛福生说。

在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下,村级便民服务室可以说是“第一道防线”,也是与群众接触最直接的一环。高壁村村民张学胜说:“以前我们要反映个情况,必须到村干部家里去,遇到家里没人,就很麻烦。现在不一样了,直接到便民服务室,村干部一般都会在,而且马上就会帮我们解决问题,效率很高。”

高科技筑起农村治安“篱笆墙”

“你别小看这些摄像头,它时时记录周围发生的一切,作为24小时‘不下班’的警察,它们对犯罪分子形成了强大震慑,同时也为公安机关破获案件、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了有力支撑。”石家庄栾城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管云天告诉记者。

管云天说的这些摄像头指的是散落在城区党政机关、公园广场、街道路口和农村的村口、学校、集市的治安监控器。

2010年11月,栾城县政府采取“政企合作”模式与石家庄市联通公司签订了“数字栾城——全县域视频监控网络”项目建设协议,投资7000余万元,在全县173个村安装了视频探头1809个,实现了县110监控指挥中心、公安派出所、乡村视频监控系统三级联网。

栾城县视频监控网络搭建起了创新社会管理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城乡社会面管控的一个有效手段。

今年8月24日晚,在监控室值班的窦妪镇北赵台村治保主任李志山,通过视频监控发现在村头电线杆喇叭下有村民打架滋事,他迅速赶往事发地,在他的调解下,事态很快平息了,双方握手言和。

“从前我家里养了两条狗,还是经常丢自行车、电动车等东西,小偷防不胜防。现在家门口就有一个监控器,家里没有养狗,也觉得安全,心里踏实。”窦妪镇南赵村60岁的老人常江瑞讲述着一个小小探头带给他生活的变化。记者了解到,现在南赵村的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8%。

应该说,栾城县视频监控网络的搭建,弥补了农村管控能力相对薄弱的“短板”,事前预防,及时发现各类警情和信息;事中处置,对发现问题迅速采取针对措施,稳妥处置;事后打击,监控录像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打击犯罪提供证据。

今年8月29日,栾城县公安机关综合运用视频监控、GPS定位等措施,成功打掉一个流窜该县和周边鹿泉、井陉、辛集、晋州及衡水市等地的系列砸车玻璃盗窃车内财物的犯罪团伙,涉案金额20余万元,受到群众称赞。

“原来,民警开车到管辖的16个村巡视一遍要用4个多小时,现在用探头走一遍仅需十几分钟,发现警情到派警赶到现场最多不超过20分钟。”窦妪镇派出所副所长白卓宁说。

据栾城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副主任牛翔忠介绍,网络工程试运行以来,通过监控网络发现各类警情90余起,破案30余起,发案率同比下降21%,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

“四权四制”化解邻里矛盾

“你们看到的这片住宅楼,是神华公司为了安置塌陷区村民而统一建的。目前,乌兰木伦新村的村民基本上都搬进去了。”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排排整齐气派的“小洋楼”,如果不是听乌兰木伦新村党支部书记王朝介绍,真看不出这里是农村。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东南部的乌兰木伦新村,煤炭资源丰富,全村共有大小煤矿11个。多年来,乌兰木伦新村由于进驻的煤炭企业众多,导致村企矛盾、土地纠纷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从2008年开始,村里开始实施“四权四制”。其中,“四权”包括党支部履行决策组织权、村民代表会议履行决策表决权、村委会履行决策实施权以及村民履行决策监督权;而“四制”则相应代表决策启动机制、民主表决机制、组织实施机制和监督评议机制。

王朝介绍,“四权四制”中党支部和村委会只是负责对整个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组织以及实施村民代表通过的议案决策,不再像之前那样包揽所有的环节。在“四权四制”中,村民会议显然成为了村级组织中最高的权力机构。

“我们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必须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只有他们同意了,决定才能实施下去。”村委会主任王学仁告诉记者,村里共有村民代表34人,都是由村民自己推选出来的。在村民代表会议的表决中,必须有三分之二的代表通过,才能形成决议。“村民代表也有任期,村民如果对他们不满,可以随时罢免他们。”

高海林是乌兰木伦新村的一名村民代表,他是2009年当选的。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帮村民争取住房的事。当时,有位外嫁到其他地方的女村民,由于其户口没有迁出乌兰木伦新村,所以村里分房的时候,她觉得自己也能分上一套。但是,按照当地的旧俗,村里没有给她分房。“我觉得她的要求还是比较合理的啊,毕竟她的户口在村里,男女平等,所以我在村民代表会议上提了出来,后来获得通过。村里给她补分了房子。”

据统计,自“四权四制”实行以来,乌兰木伦新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共调解矛盾纠纷105起,分配征地等各类补偿款累计1.26亿元。“现在,村里的矛盾化解率不断提高,信访量不断下降,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王朝感慨地说。

调解员“下访”进家解“疙瘩”

过去的山西长治市长子县,是个出了名的“上访大县”,每年越级上访多达数10起。然而自2008年开始,这个“上访大县”的帽子被彻底摘掉了,已实现连续3年“零上访”的纪录。

变化从何而来?记者在采访了岚水乡和“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西郭村后找到了答案。

岚水乡是长子县内一个典型农业乡,辖23个行政村,4785户,约1.8万余人,有4万余亩耕地。“对农民来说,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就是房屋和土地,为此,我们在乡里成立了民事纠纷调解委员会,所承担的调解范围基本上囊括了农村事务的主要方面。”县委书记张圣向记者介绍。

岚水乡民事调解委员会有14位调解员,都是通过全乡公开选聘的有威望的群众代表。调解委员会设2名常务委员在乡政府日常坐班主持调解工作,并24小时负责接听上访电话,其他调解员的工作则是做巡回上门调解服务。“真正实现了从之前的群众‘上访’到调解员‘下访’的转变。”张圣说。

苏建国是岚水村民事调解委员会主任,今年4月,他出面解决了一起村民间的矛盾纠纷。正值村民忙着播种玉米的时节,村民李某由于私自焚烧秸秆,导致火势蔓延到邻地村民赵家,直接将赵家100米长的蔬菜大棚烧了个精光。就在赵家闹着要去派出所时,苏建国听说并及时赶到了。他先跑到大棚户赵家了解大棚收入情况,再极力劝说赵家接受赔偿,并与其核算赔偿金额,之后又来到肇事方李家寻求赔偿底线。在苏建国的斡旋下,两家最终达成赔偿协议。“村民的事大多都是些小矛盾小纠纷,只要多点耐心,劝一劝,就能解决。”苏建国感慨地说。

宋村乡西郭村,位于长子县城东2公里,共有村户238家。到目前,该村已连续30年无上访案件、无刑事案件,是个典型的“和谐村”。村委主任任成龙告诉记者,今年9月,村里成立了民事管理委员会,主要承担矛盾排查调处、红白事服务、农经合同管理、建房规划管理等4种以家庭为单位的事务性工作。“特别是对村里红白事宜的管理,真正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任成龙说。

现年66岁的苗培元是西郭村民事委员会的协管员,谈起自己的工作,他有很多心得。“我们村里之前结婚办酒席,都是吃大锅饭,大规模办酒。人多了,就容易引发矛盾和事端。这三四年来,村里规定不得大规模办酒,这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啊。”

记者了解到,“民事管理委员会”是政府职能部门便民服务下沉在西郭的“落脚点”,它实现了与公安、法院、工商、农经、国土、人社等27个单位服务群众资源下沉到农村的对接,切实降低了村民的出行成本和精力成本。

“和谐拆迁”让群众得实惠

拆迁,这一涉及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工作,向来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部重头戏。在拆迁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能否及时解决、处理得当,是否让当事方满意,已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记者来到山西长治襄垣县,探寻这个古老县城是如何做到“和谐拆迁”的。

进入襄垣县,一排排灰白色调、排列整齐的楼房,显得格外淡雅别致,让人有一种宛若置身江南小镇的错觉。“这些楼房,基本上都是拆迁安置房,是我们县‘和谐拆迁’的成果。”县拆迁办副主任冯二虎介绍说。

据了解,当时襄垣县的拆迁范围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到十几个城中村和周边村的农户,拆迁工作可以说是相当繁重。

“房子牵涉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要做好拆迁工作,我们首先把拆迁改造的决策权交给了群众。”冯二虎介绍,县里实施的《房屋拆迁实施办法》其实是有过一些改动的。比如之前的实施办法规定,砖混结构的房屋住宅置换面积是1:1的比例,而在广泛征求了群众意见后,就将这个比例增加到1:1.2;还有,针对县里一些农户家院落面积大而住房面积小的情况,《实施办法》规定以6.6:1的比例置换回迁后的房屋面积。“只要是老百姓提的合理意见,我们都会接受。”冯二虎说。

现居住在迎宾西路的老大爷刘有库是襄垣县的第一个拆迁搬迁户。拆迁之前,这个迎宾西街就是刘大爷家所在地——西关村陈家圪道。“我觉得岁数大了,做不了什么贡献,就给县里打响头一炮,带领大家支持县里的拆迁工作。”刘大爷对记者说。

刘大爷家之前是自己盖的院子,前后院大概有600多平方米,但是住房面积不大。拆迁后,依据县里的《实施办法》,他分到3套住房,两间门市,共有364平方米。而由于是第一个拆迁户,县里还让刘大爷优先挑选房屋楼层。“家里之前主要是做水果买卖的,一年收入也就1万多。现在我把楼下的两间门市租出去,一年租金就是5万元,收入增加了好几倍。像这样对县里发展好,又能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事,谁能不支持呢?”刘大爷笑着说道。

“我们的工作说到底就是‘五公开’、‘十让利’。”襄垣县政法委书记孙泽强介绍,“五公开”即信息、政策、评估、程序、照顾公开。“十让利”除了包括住宅面积让利,还包括了商铺购买、拆迁补偿费、附属物补偿、临时安置租赁房补助费、搬迁费等10个方面费用的让利。“我们实际上是考虑到群众拆迁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尽量给他们最大的实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最大程度让利于民。”

3年的时间,襄垣县实现了3000多户居民的拆迁及安置工作,做到了没有一起群众上访事件的“和谐拆迁”,县城绿化率达到4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87平方米。群众不仅从拆迁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还见证了自己的家园变得如此美丽。

维稳新模式凝聚村民心

“房盖高了,心拉远了;干部多了,活动少了……”这是河北沧州市肃宁县师素镇前堤村哈根善老人眼中的老前堤村。

从2010年开始,哈大爷生活了一辈子的前提村慢慢发生了改变。“村里成立了村代会,大事儿小事儿让老百姓说了算,成立了巡逻队,村里的治安也好了。”

肃宁县是传统农业县,全县33万人中有29万是农村人口,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从去年开始,肃宁县通过大力发展维稳、民主、经济等群众“自治组织”,编织了一张覆盖“三农”的“大网”,使处于“分散”状态下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维稳难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原来村里的事儿党支部、村委会就定了,很少征求村民意见。日子久了,村民要么觉着什么事跟自己都没关系,要么专挑刺儿,就连村里卖棵树的钱都会有人盯着。”韩英建在肃宁县师素镇前堤村当了16年的党支部书记,已经记不清群众上访时,他做了多少次“被告”。

去年,村里建立了“两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由此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的组织新架构。

“现在村干部不再单打独斗了,大事小事让村民明白,让村民做主,疙疙瘩瘩的事明显减少了,我现在能集中精力投入发展村里经济,带领村民致富了。”韩英建轻松地说。

过去的西辛庄村小偷小摸不断,矛盾纠纷也不少,是村干部眼中的问题村。而现在的西辛庄村,平安和谐。村民们都说,这稳定局面的得来要归功于“3+1”维稳模式。

70岁的孙国恩是万里镇西辛庄村村民,谈起村中变化,他感触最深的是稳定。“我们村是蔬菜专业村,村外是市场,村里人来人往,但治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过,晚上睡觉忘了锁门都不用担心丢东西。”

据肃宁县政法委书记张占山介绍,该县探索的以农民为主体的“3+1”维稳模式,就是在村级建立“综治站、综治小区、综治小组”三级组织和村治安巡防队,这一模式的推行,将全体村民都发动起来,自觉加入基层治安管理组织,将维稳关口前移,为自己“看家护院”,把有限警力与无限民力结合起来,实现了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解决。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