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好用活“有形之手”
万建民

产业转移是经济规律、大势所趋。广东省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用好用活“有形之手”,做“有为”政府,不仅成功避免了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和“污染转移”现象,而且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合理分布,强化要素集聚发展,为后发地区提供强大动力,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

少数地方害怕、阻挠产业转移,主要是因为害怕转移之后产业“空心化”。珠三角没有出现产业“空心化”,关键在于政府通过规划先行为企业传递了强有力的产业信息,解决了产业发展中市场协调失灵问题,有效促进了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正是有了科学的规划,在推进产业转移过程中,广东三大重点新兴产业取得实质性突破,2010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4848亿元,继续领跑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量占全国40%,居全国首位;LED封装产量约占全球50%。没有传统产业的有序转出,就没有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没有科学前瞻的规划,老产业转出之后,也不会有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

少数地方对产业转移抱怀疑态度,主要是因为担心污染会随着产业一起转。广东没有出现污染随着产业一起转的情况,相反,很多企业转出去新上的生产线装备、技术水平都比原来的高,集中承接转移项目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在项目布局、集中治污、循环链条建设等方面也比早期“村村点火”发展起来的园区更加科学,关键在于政府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强调有序转移、集聚发展。

少数地方产业转移推进不下去,主要是因为没有调动产业转移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广东创新机制,推出了产业转移工业园由转出地和转入地共建、利益由双方协商共享、对转移项目在用地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省里设立产业转移专项配套资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结合市场规律和政府引导,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激发了利益主体参与的内生动力,也通过产业、人才、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对接,有效弥补了落后地区投资环境劣势的现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广东“双转移”战略的成功实施,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有益的借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